第二十一章 西线的胜利(第10/23页)
实际上,他是不顾政府的一致劝告这么做的,虽然他曾经按照宪法宣誓要听从政府的意见。五月二十五日上午五时,在国王的大本营里,举行了一次国王和包括首相、外交大臣在内的三个阁员的摊牌会议,他们最后一次劝告国王自己不要投降,做德国人的俘虏,因为他如果这么做,「就会落到像布拉格的哈查那样的地位」。他们还提醒他,他不但是总司令,还是国家的元首,万不得已时,他可以像荷兰女王和挪威国王那样,在流亡中执行他的国王职务,直到盟国取得最后胜利。
「我已决定留下来,」利奥波德回答,「盟国的事业已经没有指望了。」五月二十七日下午五时,他派遣比利时参谋总部的副参谋长德罗骚将军到德军那里,要求休战。十时,这位将军带回德军的条件:「元首要求无条件放下武器。」下午十一时,国王决定无条件投降,并建议于上午四时停止战斗,结果就在那时候停止了战斗。
法国总理雷诺发表了一篇言词激烈的广播,愤怒谴责利奥波德的投降。比利时首相皮埃洛特-加龙省也在巴黎作了广播,不过语气比较得体一些,他对比利时人民说,国王的行动是违反政府的一致意见的,他这样做是自绝于人民,他已不可能继续执政,比利时流亡政府将继续奋斗。五月二十八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言的时候,对利奥波德的行动未加判断,但在六月四日也同大家一起批评他的不当。直到战争结束以后很久,争论还是很激烈的。在比利时国内外,替利奥波德辩护的人为数都很多,他们相信他在与比利时军民患难与共这一点上,做了一件正确而光荣的事情。他们一再声称,他并不是作为国家的元首而是作为比利时军队的总司令投降的。
到五月二十七日,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比利时军队已经陷于绝境,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他们为了使英法军队可以脱身向南突围,曾英勇地同意延长自己的战线。比利时军队虽顽强奋战,但是所延长的战线还是迅速崩溃了。利奥波德也没有得悉关于哥特勋爵在五月二十六日已经从伦敦接到向敦刻尔克撤退并尽量挽救英国远征军的命令的消息。这是一方面的论点,但另一方面也有他们的论据。他们说,比利时军队是由盟军统一指挥的,而利奥波德进行单独媾和,事先并没有与盟军协商过。有人替他辩护时指出:在五月二十七日中午十二时半,他曾打电报告诉哥特,他马上就「得被迫投降,以避免崩溃」。但是这位英军司令官正忙得不可开交,而且时常在移动,因此没有接到这个电报。他后来证实他是在五月二十七日晚上十一时以后不久才第一次听到投降的消息,发现自己「在伊普莱斯和大海之间突然面临一个二十英里宽的缺口,敌人的装甲部队可以通过这里到达海滨」。至于国王的上级军事指挥官魏刚将军,则是在下午六时以后从法国驻比利时大本营的联络官发来的电报中得到这个消息的。他后来说,这个消息对于他「像晴天霹雳,事先一点也不知道」。
最后,利奥波德虽然身为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但在这个立宪民主的王国,是有义务接受政府的意见的。他不论作为总司令或作为国家元首,都无权擅自投降。最后还是比利时人民通过了对自己的君主的判决,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就是一直没有请他从他在战争结尾时在那里避难的瑞士回来复位。战争结束后过了五年到一九五○年七月二十日举行公民投票,五十七%的票赞成他回来的时候,在群众中还引起了十分激烈的反响,几乎爆发了内战。他于是立即让位给他的儿子。
不论对利奥波德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对于他的军队的英勇战斗却是不应该有什么不同意见的——虽然也曾经有过不同意见。「五月间,我曾有几天跟随莱希瑙的第六军团经过比利时,我亲自看到比利时人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条件下顽强作战的情况,在德国空军残酷无情、肆无忌惮的轰炸下,或者当德国装甲部队企图截断他们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屈服过。对于这次战役中其他一些盟国部队,就不能这么说了。比利时军队坚持了十八天,如果他们没有同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的北部军队一起陷入重围,他们本来是可以支持得更久的,何况陷入重围并不是他们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