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征服丹麦和挪威(第6/20页)
但是,三月十二日,俄芬战争突然以芬兰接受俄国苛刻的请和条件而停止了。这在柏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它使德国不用再不得人心地支持俄国进攻芬兰,而且也使苏联接管波罗的海的企图暂时中止下来,但是,就希特勒自己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冒险来说,俄芬战争的停止使他感到很为难。正如约德尔在日记中所吐露的那样,这使占领挪威和丹麦的「动机」「难子解释」。他在三月十二日写道:「芬兰和俄国的请和,使英国而且也使我们失去占领挪威的任何政治依据。」
希特勒现在确实很难找到借口。三月十三日,忠实的约德尔写道:元首「还在找寻理由」。第二天,他又写道:「元首对于如何为『威塞演习』辩解,还没有拿定主意。」更糟糕的是,雷德尔开始泄气了。他「怀疑在挪威搞预防性战争(?)是不是还有重要意义」。
现在希特勒踌躇起来了。这时,又遇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怎样应付美国副国务卿塞姆纳尔·韦尔斯。他是奉罗斯福总统之命于三月一日到达柏林,企图试探在西线开始大屠杀以前是否有终止战争的可能性的;(二)怎样取得由于受到忽视而被激怒了的意大利盟国的谅解。希特勒还没有考虑怎样答复墨索里尼一月三日的一封盛气凌人的来信。柏林和罗马的关系显然已经冷淡下来了。德国人有一定的理由相信,塞姆纳尔·韦尔斯现在到欧洲来,是想把意大利从已经有裂痕的轴心拉开,并且说服它: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要和德国一起作战。各种警告从罗马传到柏林,说明现在已经是采取措施使这位怀恨在心的意大利领袖保持联合的时候了。
二 希特勒会晤塞姆纳尔·韦尔斯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对于美国情况的愚昧无知,简直达于极点。虽然他们这个时候的政策是企图使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但他们却像一九一四年他们的柏林前辈一样,并不认真地把美国看成是一个有强大军事潜力的国家。早在一九三九年十月一日,德国驻华盛顿的陆军武官弗雷德里希·冯·波提彻尔将军就曾经劝告柏林的最高统帅部用不着担心美国会派远征军到欧洲来。十二月一日,他又进一步通知他在柏林的陆军上司说,美国的军事装备完全不足以执行「进攻性的战争政策」,并且还说,「国务院的不起作用的仇恨政策和罗斯福的一时冲动的政策常常是以对美国军事力量估计过高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与这些政策相反」,华盛顿的参谋总部,「对于德国和它从事战争的原因还是有所了解的」。在他的第一次报告里,波提彻尔写道,「林白和著名飞行家里肯巴克」都主张美国置身干战争之外。但是,到了十二月一日,尽管他低估美国的军事力量,他仍然警告最高统帅部说,「如果美国认为西半球受到威胁,它还是会参战的」。
德国驻华盛顿代办汉斯·托姆森曾尽最大努力向他在柏林的无知的外交部长提供美国的一些事实。九月十八日,当波兰战争将近结束的时候,他警告德国外交部说,「美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同情我们的敌人,美国深信德国是犯有战争罪行的」。在同一份报告里,他还指出,德国想在美国进行破坏活动的任何企图都会引起可怕的结果。他要求不要以「任何方式」进行这一类破坏活动。
这个要求显然没有得到柏林方面的重视,因为在一九四○年一月二十五日,托姆森又打电报给柏林说:
我得知纽约的一个美籍德人冯·霍斯伯格和一个德国公民华尔特,据说在德国谍报局的指使之下,计划对美国军事工业进行破坏。据信冯·霍斯伯格家里藏有雷管。托姆森要求柏林停止这种做法。他说:
要使美国参战,再也没有比重复采用上次世界大战时驱使美国参加我们敌人行列的那种行动更加可靠了,再说,那种行动并不能对美国的战争工业造成丝毫破坏。此外,他又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两个人都不适宜做谍报局的特工人员」。「
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罗斯福召回美国驻柏林大使以抗议纳粹对犹太人的公开屠杀以来,两国都没有大使驻在对方了。贸易已减少到最小数额,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抵制,而现在又被英国的封锁完全截断了。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四日,参众两院表决解除了禁止军火出口令,这就打开了美国向西欧盟国供应军火的道路。塞姆纳尔·韦尔斯就是在这种两国关系迅速恶化的情况下于一九四○年三且一日到达柏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