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第5/13页)
正如汉德逊在《最后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九月二日是在一种悬虑不安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和考仑德雷焦急地等着希特勒对他们照会的答复,可是毫无消息。中午刚过不久的时候,只见阿托利科气喘吁吁地走进英国大使馆,对汉德逊说,他要立刻弄清楚一件事情:头天晚上的英国照会是不是最后通牒?
汉德逊后来写道:「我当即对阿托利科说,如果那位外交部长问我的话,我授权可以告诉他,那不是最后通牒,而只是一个警告,但是他并没有问。」
得到了这句话之后,这位意大利大使又顺着威廉街急急忙忙地奔向德国外交部。原来那天上午十点阿托利科就带着墨索里尼的一份照会来到威廉街,人家告诉他,里宾特洛甫身体不适,他于是把照会交给了威兹萨克。一九三九年九月二日
意大利希望通知德国政府,我国仍有可能使法国、英国和波兰同意在下列基础上同德国举行一次会谈,这项消息仅供参考,取舍之间自然全由元首决定:
一、双方军队留在目前原地停火。(着重体为原件所有)
二、两三天内举行谈判。
三、解决德波争端。根据现状,这种解决肯定会有利于德国。
这个提议原先是领袖提出的,现在已经特别得到法国的支持。
但泽已为德国所有,并且德国还取得了可靠保证来实现其大部分要求。此外,德国已经得到了「道义上的满足」。如果它接受建议举行会谈,就有可能达到它的全部目的,同时又避免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甚至在目前看来就已经有可能发展成为全面和长期的战争。领袖并不想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他认为将上述情况立刻通知冯·里宾特洛甫先生和元首是极其重要的。
里宾特洛甫那点儿病马上就好了。看了上面的建议之后,怪不得他在中午十二点三十分见到阿托利科时就向他指出,意大利领袖的建议与头天晚上英法的照会是不「协调」的,因为英法两国的照会具有一种「最后通碟的性质」。这位意大利大使在避免世界大战的问题上和他的首脑同样热心,而且可以肯定更为真诚。不等里宾特洛甫说完,他就打断话头说,英国和法国的声明「已经由于他的领袖最后的这个照会而取消了」。当然,阿托利科是没有权利作这种声明的,这根本不是事实,不过他大概是以为在这种紧急关头,冒失一点也无妨,反正不会有什么损失的。德国外交部长对此表示怀疑,可是阿托利科一口咬定他的话不放。
法国和英国的声明(他说),已经不在考虑之列。齐亚诺伯爵是在今晨八点三十分来的电话,这已经是在意大利电台公布两国声明以后的事。由此可见,两国声明必然已被视为取消了。齐亚诺伯爵还说,法国特别赞成领袖的建议。目前推动这事的是法国,不过英国一定也会跟着动起来。里宾特洛甫仍然怀疑。他说,他刚同希特勒讨论过墨索里尼的建议,元首想知道英法的照会是不是最后通碟。这位外交部长最后同意了阿托利科的建议,让这位意大利大使去问一下汉德逊和考仑德雷,把情况弄清楚。这就是阿托利科造访英国大使馆的原因。当时充当翻译的施密特后来写道:「那天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年岁已经不小的阿托利科从里宾特洛甫的房间里急急忙忙出来,跑下楼梯去找汉德逊和考仑德雷——半小时以后,阿托利科跟离开时一样,上气不接下气地跑着回来了。」喘过气来以后,这位意大利大使就报告道,汉德逊刚才告诉他,英国的照会并非最后通牒。里宾特洛甫回答说,虽然「德国必然要拒绝英法的声明,但是元首正在研究意大利领袖的建议,如果罗马证实英法声明并非最后通牒,元首将在一两天内给予答复」。由于阿托利科催着早些答复,里宾特洛甫终于同意第二天,即九月三日星期日中午给他回话。
这时候在罗马,墨索里尼的希望却在逐渐破灭。下午二点,齐亚诺接见了英、法两国大使,并且当着他们的面用电话把阿托利科同德国外交部长的谈话告诉了哈利法克斯和庞纳。庞纳满腔热情,一如既往;据他自己的记述(见《法国黄皮书》),他热烈地向齐亚诺道谢,感谢他为和平所作的努力。哈利法克斯却比他冷淡。他证实英国照会不是最后通牒。政治家们在一个名词上像这样抠字眼,真令人感到惊讶,因为英法声明本身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不过他接着又说,他个人认为,除非德军撤出波兰,英国不可能接受墨索里尼关于会谈的建议。而在这个问题上,这一次庞纳又一声不吭。哈利法克斯答应齐亚诺把英国内阁对这个问题的决定用电话通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