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第15/20页)

德国戈平瑙协会的热心会员中有一个豪斯顿·斯蒂华·张伯伦,他的一生和著作,是导致第三帝国的兴起和覆亡的无情的历史进程中最令人莫测的奇怪事件之一。

张伯伦于一八五五年生于朴资茅斯,他的父亲是一位英国海军上将,他的叔伯之中,有一个是英国陆军元帅尼维尔·张伯伦爵士,有两个是英国陆军将军。他最后成了理查德·瓦格纳的女婿,本来是要送他参加英国海军或陆军的,但是因为体弱多病而放弃了这个打算,家里送他到法国和日内瓦受教育,法语就成了他的第一语言。在十五岁到十九岁之间,命运使他结识了两个德国人,从此之后,他就对德国一往情深,最后成了德国公民和德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写了许多著作,「全部都是用德语写作的,其中有好几部著作对威廉二世、阿道夫·希特勒以及其他无数较次要的德国人发生了一种几乎是头晕眼花的影响。

一八七○年,张伯伦十五岁的时候落在一个名叫奥托·孔策的杰出家庭教师的手里,孔策是个最最普鲁士化的普鲁士人,在他担任家庭教师的四年中,他把英勇尚武、战无不胜的普鲁士式的武功和一一显然没有想到两方面的尖锐对照一一贝多芬、歌德、席勒、瓦格纳那样的艺术家和诗人的杰作深深地打入了张伯伦敏悟的心灵。张伯伦十九岁的时候疯狂地爱上了安娜·霍尔斯特,她也是个普鲁士人,年纪比他大十岁,同他一样,也极其神经质。一八八二年他二十七岁的时候,离开了在那里曾经埋头三年,研读过哲学、自然史、物理、化学、医学的日内瓦,到了拜罗伊特。在那里,他遇见了瓦格纳,据他说,后者成了他生命中的太阳。他还遇见了作曲家的妻子考西玛,他在此后一生之中,一直对她保持了热情的、奴隶般的忠诚。一八八五年,他同当时已成了他的妻子的安娜·霍尔斯特一起,到德累斯顿去住了四年,从这一年起,他在思想上和语言上成了一个德国人。一八八九年他到维也纳,在那里住了十年,最后在一九○九年又回到拜罗伊特,一直住到一九二七年去世。他在一九○五年同他原来崇拜备至的普鲁士妻子离了婚:当时她已六十岁了,在精神上和体质上都比他病得更严重(据他说,他因为不得不分居而极感痛苦,几乎发疯)。三年后,他娶了爱娃·瓦格纳为妻,在瓦恩弗雷德附近定居下来,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就近照顾他的岳母,受尊敬的和意志坚强的考西玛。

张伯伦是个非常敏感的神经质的人,神经官能症常常发作,据说他能看到恶魔,这些恶魔往往无情地驱使他从事新的方面的研究和继续不断的写作。一个接着一个的幻象驱使他从研究生物学改为研究植物学,又改为研究艺术、音乐、哲学、传记、历史。有一次,在一八九六年,他从意大利回来,在一个恶魔的驱使之下,他中途在加尔顿下了火车,租了一间旅馆房间,关起门来有八天之久,放弃了他原来想写的关于音乐的文章,而紧张地写了一篇生物学论文,终于得到了从此以后贯穿在他的全部著作中的中心思想的萌芽:种族和历史。

不论他有什么样的缺点,他的思想的天地确是极为广阔:文学、音乐,生物学、植物学、宗教、历史。政治,无所不通。正如让·雷勒所指出的,在他的全部著作中,有一种深刻的灵感的一致,这些著作的前后一贯性极为突出。由于他自己觉得受恶魔的驱使,他的有关论述瓦格纳、歌德、康德、基督教义和种族的著作,都是在一种可怕的热病袭击下,一种真正的神志昏迷的状态中,一种自我陶醉的境界中写成的,因此,据他自己在自传《生活的道路》(《Lebenswege》)中所说,他常常认不出这些东西是他自己的作品,因为它们超过了他所预期的程度。神经比他正常的人后来推翻了他的种族理论和他的许多历史见解,而且在埃德蒙·凡尔梅尔这样一位法国日耳曼学家看来,张伯伦的思想基本上是「卖膏药的」,但是在希特勒的传记作者、反纳粹的德国作家康拉德·海登看来,虽然张伯伦的种族学说所造成的影响使他深感遗憾,张伯伦仍然「是德国思想史上具有最惊人的才华的人之一,是知识和深刻思想的一个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