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凡尔赛、魏玛和啤酒馆政变(第9/15页)

这个主意最初是罗森堡和施勃纳——里希特这两个从俄国逃出来的人向希特勒建议的。后者借他妻子的姓充起贵族来,自称为马克斯·埃尔温·冯·施勃纳——里希特。他是个来历可疑的角色,像罗森堡一样,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俄国省份里度过的,战后同其他难民一起从苏联逃到慕尼黑,在这里加入了纳粹党,成了希特勒亲信之一。

十一月四日是德国阵亡将士纪念日(Totengedenktag),慕尼黑市中心要举行军事检阅,报上已经宣布,在一条通向英烈祠的狭隘街道上设立的检阅台上,接受军队敬礼的,除了众望所归的卢伯莱希特太子之外,还有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施勃纳——里希特和罗森堡向希特勒建议,用卡车装运几百名冲锋队,在受检阅的军队来到之前包围这条小街道,用机枪加以封锁。希特勒然后登上检阅台,宣布革命,在手枪威胁下劝说这些权贵参加革命,帮助他领导革命。这个计划很中希特勒的意,他表示热烈赞成。但是在约定的那天,当罗森堡提前赶到这个地方作侦察时,他颇为沮丧地发现,这条狭隘的街道被一大批全副武装的警察完全警戒起来了。这个计划,也就是「革命」,不得不因此放弃。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推迟了而已。他们又想出了第二个计划,这一次,即使有警察把守要冲,也不能阻挠其实现。在十一月十日到十一日的夜间,冲锋队和战斗联盟的其他武装团体将集中在慕尼黑正北方向的弗罗特曼宁格荒地,在十一日可恨又可耻的停战纪念日上午就开入市内,占据战略要地,宣布全国革命,使踌躇不前的卡尔、洛索夫、赛塞尔面临既成事实。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公告使希特勒放弃了这个计划,而另想办法。原来报上有一条简短的通告说,应慕尼黑某些企业团体之请,卡尔将在慕尼黑东南郊一家名叫贝格勃劳凯勒的大啤酒馆举行的一次集会上讲话。日期是十一月八日晚上。通告说,这位长官的演讲内容是关于巴伐利亚政府的施政纲领的。冯·洛索夫将军和冯·赛塞尔上校以及其他显贵也将列席。

有两点考虑使希特勒作出了迅速的决定。第一点考虑是,他怀疑卡尔可能利用这次集会来宣布巴伐利亚独立和维持尔斯巴赫王朝在巴伐利亚复辟。十一月八日一整天,希特勒一直在设法会见卡尔,然而没有如愿,卡尔要到九日才肯见他。这只有增加了这位纳粹党领袖的怀疑。他必须先发制人。而且——这是第二点考虑——贝格勃劳凯勒酒馆的集会提供了十一月四日所错过的机会:把三巨头一网打尽,在手枪威胁下强迫他们同纳粹党一起进行革命。希特勒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十一月十日的动员计划取消了;冲锋队临时改派到这家大啤酒馆执行任务。



四 啤酒馆政变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八日晚上九点差一刻的时候,卡尔对三千名左右坐在粗木桌子边、以巴伐利亚方式用石缸子咕噜咕噜大口喝着啤酒的市民已经讲了半小时的话,这时候冲锋队包围了贝格勃劳凯勒酒馆,希特勒排开人群走进了大厅。正好在他手下的人在门口架起了一挺机关枪的时候,希特勒跳上一张桌子,为了吸引注意,拿出手枪对着天花板开了一枪。卡尔马上停止了讲话。听众转过身来看这是怎么回事。希特勒在赫斯和乌里希·格拉夫——前屠夫、业余摔交家、打手,现在是领袖的卫士——的簇拥下走向讲台。一名警察少校想要阻拦他,可是希特勒用手枪对着他,继续前进。据目击者说,卡尔这时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从讲台上退了下来。希特勒占据了他的位置。

「全国革命已经开始了!」希特勒叫喊道,「这个地方已经由六百名武装人员占领。任何人都不许离开大厅。大家必须肃静,否则我就在楼厅上架起机关枪。巴伐利亚政府和全国政府已经推翻,临时全国政府已经成立。国防军营房和警察营房已被占领。军队和警察已在※字旗下向市内挺进。」最后一点是假的,纯属虚声恫吓。但是在混乱中谁也没有把握。而希特勒的手枪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已经开过一枪。冲锋队和他们的步枪及机枪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希特勒现在命令卡尔、洛索夫、赛塞尔跟他到台后一间私室里去。在冲锋队员的推操下,巴伐利亚的这三个最高级官员乖乖地听从希特勒的吩咐,而群众则目瞪口呆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