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1”之后的战争(第3/11页)
10月7日下午1时,美军和英军的空中打击全面展开。在第一波空袭中,美军出动了由沙特阿拉伯秘密进驻印度的8架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以及分别部署在科威特、阿联酋的美国空军第4404混编联队。同时,美军还出动了驻扎在阿曼的第8航空队B-1B战略轰炸机、B-52重型轰炸机。除了“战斧”巡航导弹外,所有参战美军飞机都在KC-135和KC-10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使用GBU-28激光制导炸弹和CBU-89集束炸弹,重点打击了阿富汗三大城市——首都喀布尔、塔利班指挥中心坎大哈和北部军事重镇贾拉拉巴德。
空袭主要目标是基地组织的训练营地和塔利班的防空体系、燃油补给站、临时军火供应站、机场和通信系统,以及他们的指挥中枢、拉登与奥马尔等人的住所。在第一波空袭中,美军仅“战斧”巡航导弹就发射了53枚,塔利班的大部分通信系统、交通设施、防空火炮、雷达设备基本被摧毁,仅有的高射炮和少数防空导弹无法准确攻击美军和英军战机。美军战机投下了大量GBU-28激光制导炸弹,这种制导炸弹带弹翼直径4.47米,投掷距离5000米,可穿透30米厚的土层、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层。美军用它空袭塔利班的隐蔽设施,给予塔利班难以想象的重创。
空袭开始时,奥马尔每天早上8点通过高频通信依然能同塔利班全国战场各部队保持着联系。这一通信系统是从巴基斯坦白沙瓦的商店买来的日本民用产品,包括一部大型天线和为数众多的固定、车载天线,在阿富汗全境有效。奥马尔不断鼓舞塔利班成员要保持忠诚,多做祷告。但是第二轮空袭过后,塔利班的通信联络全部中断,人在坎大哈的奥马尔已无法统一指挥各地军队。美国总统布什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10月10日均表示,经过4天的轰炸,美军摧毁了预定目标的85%。但塔利班声称,美军只摧毁了他们不到10%的作战能力。
从10月11日起,美军改变空袭战术,采取空中升级轰炸、低空准确轰炸手段,重点消灭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的地面有生力量。10月15日,美军出动50架次战机,打击了塔利班的18—20个地面移动目标。到10月17日,美军已经向阿富汗投掷和发射了2000多枚炸弹和导弹。
为了寻找要害目标,美军动用KH-11、KH-12“锁眼”军用侦察卫星,“长曲棍球”“织女星”高清晰度卫星,U-2高空侦察机和E-3“哨兵”预警机,收集了一系列战场图像信息,其中包括辐射和热发射信息,以便寻找山洞、隧道和人员位置。10月5日,就在“持久自由”行动开始前两天,美国从位于本土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用“大力神-4B”运载火箭秘密发射了一颗任务高度机密的KH-11“锁眼”军用侦察卫星。这颗侦察卫星用以收集阿富汗的地面资料和电子信号,上面载有的数码相机可以拍到地面小至10厘米的物体,然后自动将照片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及指挥中心。为确保侦察效果,美军将多颗“锁眼”卫星调集到了中亚地区上空。U-2高空侦察机在美军服役了四十多年,可以在21000米的高空飞行,既能拍摄地面照片,也能窃听地面通信。这些可以说是美军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传统战场侦察手段。
不过,美军侦察卫星和高空侦察机要想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找出要害目标和人员车辆这样的活动目标,还是相当困难,况且有时卫星侦察只能发现人员的存在,无法准确判断其位置。为此,美军采取了近地面侦察手段,出动了为数不少的特种部队作战小组和中央情报局特工小组,深入阿富汗境内,利用当地线人广泛搜集情报。10月17日,美军出动RQ-1A“掠食者”无人机和RQ-4A“全球鹰”大型无人机,在阿富汗上空进行战场侦察、拍摄图像、搜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重要人物,为空袭作战提供目标指示。“全球鹰”大型无人机是美军首次投入实战的先进装备,全长13米,能在19500米的高空飞行,视力可以穿透云层,并可以在空中完成情报处理,实时传回照片。这有效弥补了传统战场侦察手段的不足。
“持久自由”行动后期,美军直接使用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MH-53“低空铺路者”直升机直接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掩护美军的地面力量。这些直升机都配备有激光光标定位仪,一般安装在武装直升机机鼻上。它包括一个热成像瞄准器,与飞行员头盔同步移动,基本上可以锁定战场上的一切目标。更不用说配置到每个美军特种兵手里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它能使美军特种兵不依赖气象条件在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确定自己的坐标和精确时间,并获得相关导航信息。这些高科技信息技术犹如一张大网,昼夜监视着阿富汗全境,捕捉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任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