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撤军(第7/12页)
与此同时,《星火》《真理报》等官方报刊开始刊登有关反对阿富汗战争的报道和信件。比如1987年夏天,《星火》杂志战地记者博罗维科发表了三篇系列文章,描绘了苏军中的阴暗状况和厌战情绪。1987年11月,《真理报》公布了读者来信,信中指责党的精英的孩子们逃避服兵役。
1988年初,法国一些新闻机构获准在莫斯科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53%的苏联人赞成“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只有21%的人反对撤军。在大多数苏联人看来,阿富汗战争已经完全是一场灾难,他们称阿富汗是“苏联的越南”。
进入1988年,全球瞩目的日内瓦谈判开始了。事实上早在1982年6月,苏联就默许了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的日内瓦间接会谈。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曾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题上达成协议。但这一次,苏联,美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四方围绕着苏联撤军、阿富汗实现和平、阿富汗游击队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问题展开了艰苦的直接谈判。谈判并没有“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参加,美苏在对阿富汗援助武器问题上争执不休,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则在联合政府问题上同样互相不肯让步。
阻碍签约的最大问题是停止援助问题,双方都不肯在此问题上让步。阿富汗认为,在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有权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苏联也声称,苏联将在撤军后继续向阿富汗政府军提供援助。美国则认为,美国停止援助后,苏联仍然援助阿富汗政府军是不合理的,如果这样,美国也将继续援助阿富汗游击队。最后,双方达成妥协——为了平等,代替禁止提供武器的惟一方法是彻底放手继续提供武器。
最终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达成的共识是这样的——美苏互不干涉对方向阿富汗继续提供武器,而联合政府问题暂时搁置,并没有为解决未来阿富汗的政体问题做出妥善安排。这两项“共识”,为后来的阿富汗局势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为了支持白沙瓦的游击队,美国紧急进行援助。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决定通过巴基斯坦,在苏联撤军前各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3亿美元的武器和弹药。3月底,第一批“米兰”轻型反坦克导弹共140枚率先送到游击队手中。紧接着,“陶”式反坦克导弹、西班牙造120毫米迫击炮和一大批先进的反坦克炮也陆续送到了游击队战斗的前线。相比之下,苏联向阿富汗运送武器的规模更大。从1月开始,苏联向阿富汗运送燃料和弹药的车队就由原来的每周2次增加至每周4次。进入3月份,运输量进一步增大,苏阿交界处的海拉顿成了一个重要的吞吐港,卡车几百辆几百辆地抵达这里,安-26运输机更是四处飞翔。苏联运到阿富汗的武器装备包括坦克、火炮、多管火箭炮、装甲运兵车,甚至包括米格-23战斗机。仅4月11日,就有一个卸货车队经过5个小时才全部开出喀布尔。
其实,这只是苏联为撤军所做的准备的一部分。早在1988年元月初,苏共中央就向苏联在阿富汗的各政府机构下达了指示:将有价值的档案文件整理好,派专人押送回国。苏阿双方还就苏联专家回国、苏阿合资企业或设施的移交方案、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医院处理意见等进行了商谈。2月起,一批批苏联顾问、专家及技术人员悄悄地撤离了喀布尔,或乘飞机或乘汽车相继回国。3月份,苏军开始逐步向阿富汗政府军移交外围阵地,其中包括巴格拉姆地区、萨兰公路周围的哨所和阿巴边境一些地区的苏军驻防阵地,甚至提早地退出了坎大哈,把坎大哈市区及坎大哈至喀布尔公路的哨所都交给了阿富汗政府军。3月中旬,苏军已确定有204项军事设施要在撤离前移交给阿富汗军队。到5月,苏军还向阿富汗运送和移交了价值十多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1988年4月14日下午,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日内瓦万国宫会议厅主持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最后协议》的签字仪式。协议共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互不干涉、阿富汗难民自愿返回家园、美苏提供国际保证、对有关阿富汗局势的解决办法等4个文件和1项关于联合国提供监督的备忘录。巴基斯坦外交国务部长努拉尼和阿富汗外交部长瓦基勒签署了协议中的前两个文件,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签署了第三个文件,第四个文件由四国代表共同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