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困顿的泥潭(第17/26页)
“毒刺”防空导弹系统典型的战术交战过程中,需要射手完成一系列步骤。一旦射手使用“毒刺”防空导弹系统准备同一个目标交战,需要插入BCU到导弹系统的操作手柄插座之内,展开IFF天线;然后取去发射管前面的保护盖,呈现出红外或红外/紫外导引头前面的透明易碎圆盘罩;打开瞄准具,通过一条电缆组合连接IFF询问机单元到操作手柄。之后射手开始准备进行目标视觉捕获,通过使用瞄准具和系统估算设备估计它的距离。
如果射手决定攻击,将继续去跟踪目标,压下脉冲产生器开关,启动武器系统,这会引发脉冲产生器激励BCU,提供所有的发射前的电能需求,用于搜索头冷却系统、陀螺仪旋转、探测电子系统、制导电子系统、激活导弹弹载化学电池,助推发动机点火。导引头上红外或红外/紫外传感器能透过前端的透明圆盘罩探测目标,当目标被捕获探测到足够的、可被探测器认可的能量,一个音频信号提示给射手。射手保持追踪和导弹激活需要经过大约6秒,然后压下导引头释放杆,插入超高和引导数据。
上述步骤一经完成,射手按下发射按钮,启动导弹上的化学电池。从按下发射按钮到导弹发动机点燃,全部时间只有1.7秒。发射后产生推力,使导弹弹身旋转,引信定时器系统启动;导弹突破易碎圆盘罩,同时发动机尾气冲破发射管底端,从那里排出。导弹一经完全离开发射管,四个折叠尾翼展开,助推发动机脱离;导弹保持飞行到距射手一个预定的安全距离,引信定时器点燃双推力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导弹在第二飞行阶段内急剧加速,并保持正确的弹道进行加速度,一直到接近目标。
导引头在飞行过程中始终跟踪目标,使用电子系统处理接收的信号消除或减少瞄准线相对目标的瞄准角,引导导弹冲向目标一个易受伤害的部位,而不是信号特征最强烈的发动机尾喷口。看得出,“毒刺”导弹系统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一旦按动发射按钮,导弹飞离发射管后,射手可以没有拘束的去装配另外的一枚导弹用于下一步的交战、隐蔽或移动到另外的一个作战位置。总之,这种15公斤重的导弹简直是苏军直升机的天敌。“毒刺”可以像滑膛枪似的发射,而且后坐力较小,发射的导弹高度准确,能摧毁1500多米高空的飞行器。所以,威尔逊想尽办法要将“毒刺”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
在威尔逊等一群援助阿富汗人士的大力促成下,1985年,美国政府准备将援助升级。里根总统签署了166号国家安全指令,要求每年对苏联施加压力,迫使其撤出阿富汗。当时的阻力主要在美国国防部,国防部官员辩称,美军还没有完全装配这种武器,因此并没有多余的“毒刺”送人;但后来“毒刺”的生产厂家通用动力公司表示——他们很容易就能生产大批“毒刺”导弹。国防部的另一项顾虑是怕苏联在战场上得到“毒刺”后会照样仿造;不过后来发现,苏联从派驻希腊的一名间谍那里早已获得“毒刺”的详细规格资料。
到了1985年,美国国会中的民主、共和两党都赞成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毒刺”导弹。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委员于1985年6月访问巴基斯坦后即发动游说,要求增加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援助,最后的裁决权到了里根总统那里。1986年初白宫举行的一次会议中,美国中央情报局撤回了反对提供“毒刺”导弹的意见。在所有重大的反对意见消除后,里根签署了一份决定性备忘录,为供应“毒刺”消除了最后障碍。
威尔逊与埃弗拉考托斯开始大量向通用动力公司订购“毒刺”导弹,为此威尔逊特地赶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向阿富汗游击队通报了这个好消息。“毒刺”导弹的操作并不算太简单,美国陆军训练说明书中指出,射手必须经过136个小时“毒刺”系统训练,才能获得使用这种武器的资格。为此,美国国防部还通过威尔逊等人将一批退役军人以民间身份派往白沙瓦,在那里的阿富汗游击队训练营中充当教官,教游击队员如何使用“毒刺”。
1986年9月26日,“毒刺”导弹第一次在阿富汗发射,地点是在贾拉拉巴德一个苏军基地附近。阿富汗游击队发射的第一枚导弹不幸是枚死弹,而且引来了苏军3架直升机。阿富汗游击队向苏军直升机发射出剩余的3枚“毒刺”,结果3架苏军武装直升机全被击落。当这3架直升机残骸的照片摆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的办公桌上时,凯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看上去,这场战争正在进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