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困顿的泥潭(第14/26页)
1985年11月,苏军在坎大哈以北的伊斯兰—达拉山区执行一项重要任务——用直升机投放所有空降兵和侦察兵,一举摧毁阿富汗游击队的一个重要基地,苏军还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周的战术演习。l1月18日,苏军先遣部队在行动中损失4架米-8直升机;所幸没有空降兵牺牲,仅有7人受伤。这应该归功于侦察排及时抢占两个关键高地,消灭了阿富汗游击队火力点。在该排的掩护下,苏军得以继续空降官兵。第二天,集结在一起的大部队围歼了长期盘踞在该地的游击队。苏军无人牺牲,山谷里留下了35具阿富汗游击队员的尸体。幸运之神不可能永远眷顾,接下来的大部分战事中,苏军都进行得非常艰难。空降兵在降落时经常成为阿富汗游击队的活靶子,降落后又陷入雷区。苏军冒死清剿过的山谷里很快又出现了游击队,他们会恢复原来的基地,为此苏军不得不再扫荡一遍。1986年2月,苏军在楠格哈尔省发起一次大规模行动,摧毁了游击队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但仅过了一个月,这个基地就复活了。无奈之下,苏军只得立即展开第二次打击。
阿富汗群山间的战斗日趋残酷,安德罗波夫却甚至没能等到1984年春天。1983年4月之后,安德罗波夫多年的肾病开始加重;1984年2月9日,69岁的安德罗波夫去世。
接任苏共总书记职务的是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契尔年科年已73岁,成了十月革命以后就任苏共最高领导职务年事最高的人。契尔年科就任总书记时已经体弱多病,此后不久健康更加恶化,根本无法正常履行职务,普通苏联人私下里讽刺地将他称为“圣尸”。
契尔年科执掌苏联的时间只有11个月。在这11个月里,契尔年科在阿富汗问题上只做了两件具体的工作:第一,将驻阿富汗苏军由10.5万人增加到11.5万人;第二,再次集结力量,对潘杰希尔谷地的马苏德游击队发动进攻。
契尔年科的做法也给了卡尔迈勒一些信心。这一年,卡尔迈勒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全会上做了题为《强化对反革命的战斗》的报告,号召全党全军“采取严厉措施,使各武装力量一致行动,彻底消灭反革命武装,以巩固地方政权”。卡尔迈勒相信,这一年会成为结束阿富汗战争的一年。
不过,这一切在1984年依然没能实现。潘杰希尔谷地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84年10月底,马苏德的游击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存活了下来,他已成为阿富汗游击队荣耀的象征。“潘杰希尔雄狮”的威名,对阿富汗人来说,如同暗夜中一束灼亮的火光。
1985年初,契尔年科病入膏肓,肺气肿以及伴随而来的心肺损伤令契尔年科的健康在1985年2月的最后三个星期里恶化,他同时还患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1985年3月10日,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因心力衰竭而死亡,他成了两年多的时间里苏联去世的第三位总书记。
契尔年科被葬入克里姆林宫墓园——他是最后一个被葬在那里的人。契尔年科举行国葬的同一天,54岁的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末代总书记。
众所周知,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人。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对戈尔巴乔夫有个评价——共产主义唱诗班里的孩童。
这个“孩童”的上台,是否会为阿富汗战争带来一个新纪元?
阿富汗战争的新迹象,首先不是出现在苏联,而是在美国方面。
1985年,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武器援助。如前文所言,早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几个星期,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就飞往巴基斯坦,同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商谈。很快,美国将价值3000万美元的武器秘密供应阿富汗游击队。1980年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尤其是1984年连任后的第二任期中,更是加大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武器供应力度。虽然美国中央情报局断定阿富汗游击队单凭自身力量无法将苏军驱逐出境,但美国政府内部依然有许多人在不遗余力做着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援助工作;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当然是美国国会众议员查理·威尔逊。多年之后,美国人甚至为他拍出了由汤姆·汉克斯、茱莉亚·罗伯茨等人主演的传记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