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间的战争(第5/8页)
另外,苏军的指挥机构也得以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第40集团军的总部设在喀布尔,并成立了空军司令部、防空军司令部、炮兵司令部以及后勤指挥机构。为了便于指挥,苏军还分别在喀布尔和信丹德设立了东、西部两个战区指挥所。
到1980年底,驻阿富汗苏军人数已达8.5万人,其中75%是作战部队,其余为后勤保障部队和阿富汗政府军中的教官与顾问。此外,在土耳其斯坦军区,还驻有5万苏军,长期处于战斗准备状态。
与此同时,苏联的“同化政策”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行。利用阿富汗人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苏联在阿富汗的每一处占领区全面地收买各个部族,只要依顺卡尔迈勒政府,苏联人就将向他们提供最为完备的伊斯兰信仰保证,同时对各部族首领采用罕见的高薪、诱人的特权来加以拉拢。到1983年,喀布尔市内已经新建了230座清真寺,其余地方也建了30余座为了收买各个部族,1981年,阿富汗政府“边境和部族事务处”改组为“民族和部族事务部”,并在6月份建立了由库纳尔、捕格哈尔、帕克提亚、帕克蒂亚、查布尔、坎大哈、赫尔曼德和尼姆鲁兹等省组成的“阿富汗部族最高会议”。“边境和部族事务处”与“阿富汗部族最高会议”专门负责说服、劝导各个部族服从卡尔迈勒政府,其主要对象是广大的普什图人,而辅助说服工作的方法则是利诱。苏联人通过这两个机构告诉部族首领们——卡尔迈勒政府的土地改革可以不触及大地主的利益,并且部族首领和毛拉们还可拥有比法律规定的6公顷还要多的土地。
苏军和阿富汗政府还向所有部族和个人保证——只要服从新政府,曾经同游击队合作过的人可得到赦免,而且被充公的土地将归还原主,战争中所受的财产损失将获得补偿。
对于已经服从新政府和苏联的阿富汗人,苏联着手在他们中间建立一个拥护卡尔迈勒政府的新社会阶层。这个阶层必须在苏联的绝对支配之下,应该有跟苏联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文化。苏联的新闻社承担了这项工作。他们执行用阿富汗的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出版小册子的计划,仅仅1980年就出版了28种小册子,总发行量64万册,其中有《政治读本》《列宁文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关于合作化、关于武装力量的作用、关于新型政党、关于青年的论述》以及《勃列日涅夫回忆录》等。在苏联的命令下,喀布尔印刷厂用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出版《团结》杂志,这份杂志的主要内容包括苏联共产党的文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国际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文章和现实状况,杂志发行的主要对象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员。同时,他们还出版面向阿富汗青少年读者的《青少年时代》周报。
由于青年人受到阿富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浅,并且将在未来起到主导作用,所以苏联将希望更多寄托在阿富汗青年人身上。于是,数以千计的大中学生被派往苏联深造,或者在国内获得来自苏联的奖学金。这一政策在阿富汗开展得极为迅速,1980年,仅在大学生中,去苏留学或获得苏联奖学金的人就已达到大学生总人数的10%。苏联每年拨出大批公费名额,让阿富汗青年学生到苏联中亚地区的几个伊斯兰加盟共和国去旅行,以便阿富汗青年人亲眼看一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发展,让他们知道苏联就是“可耻的、落后的阿富汗”应当效法的楷模。
阿富汗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大纲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阿富汗教育制度中的苏联味道正一点点浓厚起来。1981年,阿富汗小学开始修改课本,增加了大篇幅的苏联共产党党史及苏联常用口号等内容。1981年,喀布尔综合工科大学取消英语课,改为俄语课。苏联人甚至还计划将阿富汗各种语言统一用西里尔字母来书写,因为在塔吉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苏联人已成功地将波斯语改成由西里尔字母构成的语言。另外,大批的阿富汗儿童被直接送往苏联接受教育。这些儿童年龄都在5—12岁之间,学成归来之后,他们将成为阿富汗的新兴骨干力量,在这个国家中完全体现苏联的意志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