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朝的更替(第5/5页)

12世纪中叶,赫拉特与加兹尼之间的山区兴起了古尔王朝。“古尔”原是阿富汗赫尔曼德山谷与赫拉特之间的一座山名,这里地旷人稀,气候寒冷,海拔之高仅次于帕米尔高原。古尔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库特布丁·穆罕默德曾臣属于加兹尼王朝,并与加兹尼王朝君主巴赫拉姆的妹妹结亲。当库特布丁因王位冲突而避居加兹尼时,巴赫拉姆听说库特布丁阴谋叛乱,遂下手将其毒杀。消息传到古尔,库特布丁之子赛夫丁兴兵为父王报仇,击败加兹尼王朝。巴赫拉姆逃往印度,赛夫丁遂将加兹尼并入古尔王国版图,自封为统治者。1148年,巴赫拉姆从印度卷土重来,击败赛夫丁。巴赫拉姆答应留赛夫丁一条活命,赛夫丁才敢向他投降。然而,据史家的描述,赛夫丁的下场却是这般凄惨:

这个不幸的俘虏,前额被抹成黑色,倒骑着一头母牛,脸对着牛屁股。他就这样,在众人的大声喊叫和辱骂声中到全城游街示众,以后又被酷刑拷打,他的头被割下来送给了塞尔柱苏丹桑伽尔。与此同时,他的宰相马吉德丁也被尖桩刺死。

赛夫丁的弟弟艾劳德丁决心为兄长报仇。1150年,艾劳德丁趁加兹尼王朝衰弱之际,给予这个仇敌以毁灭性的打击。古尔王朝军队三战三胜,击败巴赫拉姆,攻入加兹尼城。艾劳德丁下令将加兹尼付之一炬,大火和屠杀持续了七天七夜,这座文化名城中的高大建筑、精美花园、图书馆、王宫和学校就此化为灰烬,后来的考古发掘仅发现城中两座尖塔的遗址。艾劳德丁在附近的山顶一边欣赏这场浩劫,一边拨弄竖琴,吟诵着“让此地血流成河”的诗句。艾劳德丁试图博取“世界征服者”的美名,但后世却称他为“贾汉·苏吉”,意为“世界纵火者”。史书中有更可怕的记录:“艾劳德丁离开时,大批最可敬的博学之士被锁链拴着押往菲留兹库赫,以点缀他的威风。到了目的地,他下令割开他们的喉头,用他们的鲜血和泥土,涂抹自己家乡的城墙。”巴赫拉姆再一次逃往印度,后来再度返回加兹尼。加兹尼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艾劳德丁病故后,其侄吉亚斯丁·穆罕默德继位,于1173年又一次占领加兹尼城,任命其弟希哈卜丁·穆罕默德担任加兹尼城和东部边界的总督。1192年,加兹尼王朝的末代君主霍斯鲁·马立克被古尔王朝处死,王朝的历史方宣告终结。

古尔王朝灭亡加兹尼王朝,很快据有阿富汗全境,占领了波斯、印度各一部。吉亚斯丁主要治理古尔王国本土,其弟希哈卜丁则致力于开拓疆界,继续向印度朱木拿河和恒河流域扩张。1190年冬,希哈卜丁率军向印度德里挺进,与当地统治者展开大战。希哈卜丁亲自率军从中央发起冲锋,与敌军主帅单独对战。他的铁矛打落了对方的牙齿,但他也被对方的标枪射中而受重伤。希哈卜丁深恐自己一旦跌下马去,全军会惊慌失措,遂主动退下阵来;一个年轻的突厥骑兵趁势骑到他背后,扶着他稳坐在马鞍上,这样,全军在未遭遇严重伤亡的情况下撤出。第二年,吉亚斯丁再率大军回印度报仇,在塔劳里战役中亲率1.2万名骑兵冲击敌阵,大获全胜。此战让古尔王朝取得了征服印度次大陆的胜利,伊斯兰教从此深入印度。古尔王朝遵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承认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宗主权,以“伊斯兰教的捍卫者”自居。

古尔王朝存在不过半个多世纪。同样是12世纪中叶,由突厥人建立的花剌子模国[1]在中亚逐渐崛起。1204年,花剌子模国王阿拉·阿德丁·穆罕默德(中国古代史书中称为“摩诃末”)与古尔王朝国王希哈布·阿德丁·穆罕默德于阿姆河畔爆发大战。古尔王朝获胜,乘胜攻掠花剌子模本土。阿德丁向西辽(西方人称为“喀喇契丹”)求援,借兵将古尔王朝赶出本土。同年9月,阿德丁率军在巴尔赫以西给古尔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1206年,阿德丁夺取了赫拉特与古尔山区;1215年,阿德丁攻取加兹尼,完成了对阿富汗的征服。赢得此战后,阿德丁给自己加上了“世界征服者”的尊号。此时的花剌子模北以锡尔河为界,东以帕米尔和瓦济里斯坦山区为界,西以阿塞拜疆、卢里斯坦和胡齐斯坦山区为界,囊括河中地区、大半个阿富汗和几乎整个波斯,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