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本、中国的变化及其影响(第2/9页)

尽管最近在中国发生的一些事情对各国产生了影响,但决定各国政策的根本形势没有发生变化,即中国之外的全球范围内的状况没有改变。目前,各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使得它们为了各自的荣誉,不得不对中国采取切实的、步调一致的反击行动,并要求得到永不再犯的保证。在进行这些行动时,为了利用正义的惩罚实现当前局势下的共同目标,它们终止了利益竞争并使用共同的方针掩盖了政治分歧。不过,一旦对中国的反击成为过去,各国之间的利益纠纷又会成为现实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如此,各国不会忘记过去的经历,它告诉我们相互对抗和利益冲突只是现实的一部分。当前局势下,欧洲各国已经认识到了它们在亚洲的利益有一致也有冲突。一致性体现在它们都希望亚洲国家加入基督教国家的行列,而且是通过国家内部的进步实现的。就思想和实践两方面而言,这个设想切实保护了各国的利益。因为它针对的是未来,这个目标不是一个幻想,而是和不断因时变化的过程相一致的。

美国政府也同意上述观点,还用书面形式说明了两个相互补充、相互矛盾的认识:一是必须强调我们的权利,保护我们的利益不受侵犯;二是尊重中国政府及中国的独立。美国政府发表的声明很有意义,虽然它针对的是最近的事件,但它的主要用意是表明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态度。该态度强调了我国人民一直以来的普遍倾向,并就最近的情况做出了政策规定。在美国的立场中,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和务实才能的完美结合。后者使前者看清当前局面,并为此做出修正。就像水手看到前面出现了一个未做标记的浅滩时,要转舵绕道而行,待看到深水区时再恢复自己的航向。

上述做法体现了美国领导者的聪明才智,进而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过,普通大众作为这些行动的最终评价者,它们对近年发生的各种事件也要特别留意。通过分析当今的政治局势,我们能够发现它为我们提供的机会和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一定要履行这些责任,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领导人在行动时要考虑人民的意愿,为了使这些意愿与现实紧密联系,领导者一定要对现实了如指掌,并根据各种情况判断未来走向。这个过程一方面要观察现实,另一方面要做出合理的推论。国家政策的方向就是根据它与现实的结合制定的。假如做到了这些,国家的措施就有了保障,政府就能很好的运行,人民也会支持、拥护它,它就会变得无比强大。连我们在内的普通大众经常被人们抱怨反复无常,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在本质上变幻不定,而是现实常有不同的表象,从而导致人们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准确地认识现实。

现实又是怎样呢?19世纪末,形势的发展变化已使商业成为了所有强国的竞争目标。即使有的国家不敢奢望自己成为商业霸主,但也希望增加至少保持自己已有的商业份额,这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由交换的能力。在商业竞争中,大多数的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状况不满意,而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却有着明显优势,例如美国就有丰富的原材料及对它们的使用能力。仅从商业角度来说,这就使得各国的起跑有着明显的优劣之分,而由自然资源造成的差异是很难消除的,绝不会因人的急切心情有所改变,于是,许多国家就企图通过扩张领土并在自己侵占的地区内建立自己的商业优势。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进行兼并或者培养强大的政治势力,但这两者均意味着使用暴力,从而会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因为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权利被剥夺。这就使竞争转化成了冲突,而陆地或者海上的军事力量就成为斗争的工具。

在欧美地区,领土已经分割完毕并且固定下来,而且疆界可能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不会改变全世界的商业形式。澳洲大陆也被分割完毕,文明国家也安排了它周围海中岛屿的政治归属权。非洲大陆的状况也与上述情况相似,只有极少的地区例外,该地区的商业由在那儿有着稳定权力的强国所操控。不过,非洲居民的稀少和落后使得它在商业上的地位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