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方和西方(第11/12页)

要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并将其进行分析梳理,恐怕需要一生的时间,除了历史专家没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历史专家在欧洲也为数不多,而美国人可能觉得这些人可有可无。不过,虽然国家形势的发展需要专家来研究,就像一支军队需要将军来统领,国家的政策也应该像一支军队的作战计划那样制定得简单明了才能让下级充分领会,并支持这种在情理之中的政策。而美国人也应该了解当今世界中的重大问题,因为他们现在和世界局势已经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只有做到这些,国家的政策才不会仅仅代表政府,也会代表全体民众,才会拥有全民一心的力量。一旦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国家的行为都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对外军事行动上。

1910年7月4日,俄日条约的达成极大地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关系状况。这条协定的历史意义到现在为止都没能彻底地显露出来,一方面,它调节了俄日双方在远东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对于侵犯两国利益的其他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而和这两个国家相对立的不仅仅只有欧洲国家和美国,还包含中国,因为中国的领土才是日俄两国协定的主要内容。

外交行动的一个特点就是迅速,日俄协定的出台是紧随着美国建议的提出;这个建议主张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由日本和俄国控制的铁路,以及在满洲其他地方修建铁路的中立化。虽然日俄两国都表明它们的协定是在美国建议之前就达成的,但这个协定还是表明了它们对美国建议的抗议。事实上,除了外交行动,根本不会出现这种干涉,除非可能出现对门户开放状态的自由运转的阻碍。而这种阻碍也同样会对海洋国家产生影响,虽然和10年前一样,这些国家的海军还掌握着形势的控制权,可欧洲的形势太过不稳定,以至于它们没能力维护门户开放政策,而德国至少不会重走英国的老路,采取任何会让俄国在远东地区脱身的军事行动,因为这样只会加大俄国在欧洲对德国施加压力的能力。

俄日协定所造成的后果对一些国家来说显而易见。从根源来看,这个协定会阻碍德国海军的发展,因为和日本不计成本的战争以及战后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已经让俄国无暇自顾。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完胜,这和英日同盟是分不开的,它迫使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而在1895年,法国就曾支持过俄国。所以,英国用一种很直白的方式使德国摆脱了俄国的压力,这样一来德国就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全面地发展海军。不过,等到日俄签订协议之后,这种优势就会减弱。

在日俄战争以前,英国国内就有很多人反对英日缔结同盟。他们的观点是:“在日俄战争中,俄国人陷得越深,波斯和阿富汗的压力就越轻,而英国也更容易从这些地方获得利益。”一个国家想要扩张会受到种种限制,其中一条就是财力。当时的俄国一方面跟日本对抗,一方面紧紧关注着与其他国家在商业贸易中的冲突。能够肯定的是,如果俄国想要在中国取得领导地位或者以不正当的理由控制中国,它就必须和遵守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为敌。而俄国一旦在远东地区投入大量的精力,它在巴尔干、波斯或德国边境的军事行动就会受到制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德国执行了俾斯麦同奥匈帝国缔结盟约的政策,而不是和俄国沙皇缔结盟约的政策后,德国就会怂恿俄国在远东扩大军事占领区域。1895年,德国通过武力干涉使日本失去了旅顺港并使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更加便捷,直到它在战争中被日本挫败为止。而近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日俄战争的惨败使俄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在欧洲发挥较大的影响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包括英国在内对满洲有企图的国家会发现,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他们分别依托于领土控制彼此的利益。

俄国和日本在满洲国达成的协议奠定了它们在满洲国的地位。这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的协调行动的协定无二,都是日俄战争的直接后果,这也使得欧洲国家之间重新分化组合。这种结果是由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导致的,而最让欧洲国家惴惴不安的是德国海军实力的增强。上面两个不同条约的达成有相同的动机,那就是减少协约国之间的相对压力,让它们有精力去对付德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军事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