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第16/17页)
总之,阎、冯、蒋没有一个是好人,全是坏蛋。东北方面何去何从,不是看好人坏人,而是应该看倒向哪一边更有利于东北利益。张学良的意见是,在“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的旗号下出兵助蒋。
张学良讲完,张作相、张景惠等元老照旧持一贯论调,说什么保境安民,不过问关内事乃是张作霖临死前留下的政治遗言,应予遵循云云。与以往常作尊重元老的姿态不同,这次张学良表现得极不耐烦,说你们要是这样,我唯有辞职不干,接着便愤而退席。
顾维钧、王树翰、万福麟等人赶紧从旁协调缓冲,又把张学良请进会场。张作相也连忙对张学良让步:“你是司令长官,你有不得已的苦衷,可以不遵守大元帅(指张作霖)的遗言。我和叙五(张景惠字叙五)为大元帅的部属,更可以放弃主张。你不必生我的气,由你做主好了。”
其实自杨宇霆被张学良诛杀后,所谓“老派”已无力量,东北军实是张学良所主导的少壮派的天下,张学良做任何决策,并不真的要看这帮老家伙的脸色行事。
张学良决心既定,东北四省的国民党员即致电南京中央党部,称参加扩大会议的人都是“军阀余孽,失意政客,野心党痞,不逞之徒”。
在未正式表明态度之前,张学良对驻于沈阳的薛笃弼、贾景德尚能表面敷衍,虚与委蛇,到了这个时候就要下逐客令了。王树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告诉薛、贾:“汉帅(张学良)将通电请各方罢兵,以纾民困,一切听候中央解决。东北军即日入关,拥护中央,嘱告你们回去。”
薛、贾听了之后犹如天灵盖里被浇了一桶冰水,虽然他们事前已预料到大事不好,但没有想到变化会如此之快。第二天早晨,两人即丧魂落魄地乘火车离开了沈阳。
目瞪口呆
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巧电”,呼吁和平,希望息争,“静候中央措置”。由于这份电报的言辞较为隐晦,甚至赵戴文都还以为张学良仅主和平,并无他意,尚可与之接洽转圜。只有阎锡山心知肚明,反正也做好了撤退的打算,便当即拍发了一份倒填日期的电文,表示他在张学良呼吁和平之前,就已经准备退避三舍。
见到阎锡山的电文,正在北平主持扩大会议的汪精卫感到莫名其妙,连忙让冀贡泉致电阎、冯询问究竟。当天深夜,他得到了“巧电”的全文,匆匆读过之后,他也没有注意到其中“静候中央措置”一句的分量,因此同样幻想张学良不致出兵。
第二天,汪精卫给张学良发去“皓电”,提出四项党政问题与张商量,说如果张学良真心谋和平,应该先把这四项问题解决了再说。
“皓电”发出后如石沉大海。到了傍晚,汪精卫才得知,东北军已经动员,不由得大惊失色。
事实上,张学良在发表“巧电”的前一天,就已经在内部发布了进军关内的动员令。发表“巧电”的当天,他还在对天津《大公报》驻沈阳特派记者发表谈话时说,“今日兵连祸结,徒苦吾民,而双方绝对的胜负,似均无大希望……故余不得已而被迫出兵干涉”。
张学良明白地告诉记者,他的政治立场系在南京国民政府之下,但也不完全与南京政府吻合,系“站在中间而偏向南方”。
自9月20日开始,东北军每隔三小时就发一列运兵车入关。这已是东北军历史上第四次入关,由于东北军将领尤其是“老派”将领多为土匪出身,部队军纪较差,所以以往三次入关,这支“胡子军”给关内的印象一直都不佳。
此次入关,张学良有了在华北站稳脚跟的打算,便有意改变东北军的这一形象。在东北军出发前,他对率部出征的于学忠说:“我们这次入关,乃是为了倡导和平,促成统一。我把一切事情都交付给你听,你要往漂亮去做。我先问问你,你想怎样做?”
于学忠了解张学良的心思。他说如果东北军只前进到河北、察哈尔为止,完全可以做到一枪不放;如果还想要更多的地盘,则山西指日可下,并不用费太多的军力。但这样做,一者会得罪很多的人,二者难免不为蒋介石所忌。
张学良认为于学忠考虑得很周全,当即同意采用一枪不放的办法进兵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