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玩家(第7/25页)
这是张桂军气势最盛的时候。按照预定计划,他们将直取武汉,最后与冯、阎会师于中原。可是就在张桂军准备向湖北推进的时候,阎、冯却给李宗仁和张发奎发来了一封电报,称“本军”(指晋军和西北军)已与蒋军血战数月,行将获得胜利,武汉是“本军”给养之地,如“贵军”(指张桂军)先到,请向下游发展,共同会师南京,驱逐蒋介石。
究竟是会师武汉,还是会师南京,这可是一个关系着战略方向的大问题。李宗仁和张发奎不免心生踌躇,动作也变得迟疑起来,而黄绍竑率领的断后部队又没能按时跟上,使得前后部队出现了严重脱节。
趁此机会,蒋介石急调陈铭枢麾下的蒋光鼐、蔡廷锴部(又称蒋蔡军)出韶关入湘。蒋蔡军一入湘就占领衡阳,从而截断了张桂军的后路。
为消除后方隐患,张桂军主力只得退出长沙,回师衡阳,这就给南方战事增加了许多新的变数。
阎、冯(其实主要是冯)未入武汉就把武汉当成“本军给养之地”,自然是认为在他集重兵于平汉线后,打垮第三军团将易如反掌。事实也的确如此。6月10日,冯玉祥下令在平汉线上发动全线进攻。激战仅两昼夜,第三军团就已被打得摇摇晃晃,露出了自己杂牌军团的虚弱本色。
再有毅力和韧劲的人,如果老是吃败仗,也会心虚。蒋介石亦不例外,在平汉线受挫,陇海线又无转机的情况下,他开始运用缓兵之计划,从幕后策动“和平运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致电汪精卫,建议召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以解决党内分歧,但是这一建议没有得到汪精卫的同意。
“和平运动”的另一调解人是张学良。与阎、冯忙得已经顾不上联系张学良不同,蒋介石不管仗打得有多激烈,都从未忘记要不遗余力地对张学良进行拉拢。
当时的东北在经历中苏同江之战后,兵疲民困,加上政府腐败,理财无方,导致经济十分萎靡。东北有较强的军工业体系,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曾表示可向阎、冯出售武器弹药,为的就是要以弹换钱,缓解东北面临的经济危机。
东北武器的售价较日本要高,以步枪而论,日本三八大盖每支二十五元,东北方面的开价是其一倍以上。太原本身也有兵工厂,阎锡山便不愿意再向东北购买,而吴铁城则力主向东北订购武器,在他的建议下,南京政府先后向东北订购了十万支步枪。
阎锡山算的是经济账,吴铁城算的是政治账,订购十万支步枪,就等于送了二百五十万元给张学良,默默地支持了东北财政。都说中苏同江之战中,是中央有负于张学良,现在也算是把这笔账给偿清了,张学良的心里能不舒坦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方交战之时,第三方肯源源不断把武器出售给其中一方,也相对地表示支持该方。方本仁就通过东北向南京出售武器枪弹这件事,断定张学良决不会与阎、冯合作。
从这时候起,张学良虽然表面上仍维持中立,但在内心里确实已明显倾向于南京。6月3日是张学良的三十岁生日,东北各军政要员齐聚沈阳为其祝寿。张学良趁便召集众人开会,以商讨应付时局的办法。会上意见分成三派:一派以张作相为主,主张保境安民,不与任何一方合作;一派以王树翰为主,主张与南京合作;剩下的则是唯张学良之命是从的少壮派,也就是于学忠这些人。
因为内部意见不一,张学良颇感举棋不定。恰在此时,恰好李石曾以祝寿专使的身份到达沈阳,以促请张学良居中调停。
与李石曾进行晤谈后,张学良马上致电阎、冯,提出将郑州、开封一带划作缓冲区,立即停战。至于阎、冯呼吁的政见公开,可以“委诸国民共同研究,以备中央采用”。
蒋介石已经做出了让步,可是反蒋阵营在军事上正处于全面占优的时候,正所谓“拉口子要见血,刨树木要见根”,没有人肯轻易就这么放过他。
一通呼吁下来,“和平运动”的热脸碰上的全是冷屁股。在这片古老而坚硬的土地上,历来只回荡着一个真理,那就是枪杆子里见输赢,其他说什么都白搭。
李石曾沈阳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即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请张学良出兵助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