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石掀起千层浪(第5/27页)
阎锡山主要还是怕徐永昌不同意反蒋,他派人到北平给徐永昌带话:“阎先生教我密告于你,我们要准备与中央摊牌,恐怕有战事,要你去打仗。请您把自己的公私事都安置一下,阴历年过后,即先回太原一趟。”
这是徐永昌第一次听到阎锡山要反蒋。接着,阎锡山为了避免外人注意,又特意让周玳代发电报,邀徐永昌来太原开会。
徐永昌接到电报后很快赶到太原。他先到周玳家中,一见面就问:“有何要事相商?”
周玳还跟他打哑谜:“你猜。”徐永昌脱口而出:“打蒋。”
在周玳予以确证后,徐永昌直接坦露了自己的观点:“对国家说来,刚刚打完仗,不应再打了。对总司令(指阎锡山)说来,也不利于打仗。”
徐永昌说,要是不打仗,人人还会像现在这样,争着来吹捧阎锡山,当他是爷爷。可如果打起来,这些人一定又都要向阎要这要那,阎为人又很吝啬,哪能予以满足?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反过来恨他,于是爷爷就变成了孙子。
真人面前讲不了假话,打仗是一掷千金的豪赌。徐永昌很清楚阎锡山的性格缺陷及其弱点,他知道他的“总司令”根本就不能打仗。
如果徐永昌这话让贾景德听到了,对方一定会这样反驳:又不是只有我们晋军打蒋,不还有冯玉祥和西北军吗?
徐永昌原在国民三军,对冯玉祥的认识最为深刻。他以为,冯玉祥在语言和外表都竭力装好人,内心却十分阴险狡诈,手段也很是毒辣。比如冯玉祥平时惯用痛哭流涕的办法来迷惑人,拉近与别人的距离,可是只要有了利害上的冲突,不管亲疏,都会遭其暗算,“多少人都吃过他的亏”。
当初,冯玉祥自统的是国民一军,徐永昌曾亲眼见到他用缴械的方式,将跟着他走的国民二军予以吞并。徐永昌没有跟着跑,才未上冯的当。
以性格而言,阎锡山只适于守财,冯玉祥则更利于打劫。徐永昌知道他的野心非常大,也知道冯玉祥常在背后骂阎锡山“窝囊废”。这样的合作者,能够让人放心吗?
西北军对阎和山西的敌意那就更不用说了:冯玉祥已经被软禁了好几个月,哪有不恨之理。至于其部下,更是恨阎恨得不得了。比如鹿钟麟就常常说要先打阎再打蒋。
无论个人品质,还是双方关系,徐永昌都不认为这种联盟有多么可靠。要是双方协同对蒋作战,到了紧要关头,一旦冯玉祥出什么新花样,阎锡山必然会落得倒蒋不成,反吃大亏的下场。
有哪一个靠得住
即便徐永昌觉得西北军不可靠,估计贾景德也不会就此服输:“总司令”只是起登高一呼的作用,我们的同盟军多了,除了冯玉祥,还有李宗仁、白崇禧、刘文辉,乃至韩复榘、石友三、唐生智,哪一个不反蒋?
对这些“同盟军”,徐永昌同样觉得没有多少相助的价值和作用。说“李白”吧,虽然他们已在广西重夺政权,可是桂军实力与鼎盛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能不能打到武汉都很成问题,加上南北相隔如此之远,实在很难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刘文辉是川军首领,这时势头也很猛,并且很早就开始派使入晋,与阎锡山商议共同反蒋。问题是四川连自己内部都没能统一,川军也从来没有走出过蜀中,刘文辉究竟拿什么东西来联合反蒋呢?
接着是韩、石,且不说二人起码表面上已投蒋,在郑州还预备对阎下手。就算他们又重新打出反蒋旗帜,以二人已经臭掉的名声,徐永昌也料定,“再过二三年,社会上就没有这两人的声音了”。
对于唐生智等人,徐永昌更是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唐生智已毫无实力,简直提都不用提。至于其他林林总总的杂牌军头或者说客,都不过是一些没找到饭主满处游飞的家伙,到处诳人骗钱而已,有哪一个靠得住?
徐永昌很恳切地对周玳说:“如果打起来,这个重担子就全要由咱们担起来,你看这个仗怎么打?我希望开会时你要力主不打。”
当天下午三点,阎锡山将徐永昌召至自己的机要室。徐永昌得知张学良已派代表来太原签字。
如果张学良肯联阎反蒋,徐永昌倒是觉得比其他同盟军都靠谱一些,因此他忙问张学良派来的代表是谁。得到的答复是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