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键时刻(第20/21页)

在“何婆婆”就范的同时,被蒋介石称为“野心甚炽”的新桂系则继续给他唱反调。李宗仁一再滞留南京,拒绝前往武汉就职集团军司令,第四集团军也就迟迟成立不起来。

蒋介石认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北方冯、阎特别是冯的关系。他亲自从南京来到郑州,与冯玉祥再次见面,还预先托人告诉冯玉祥,说想同对方换帖做盟兄弟。

冯玉祥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很好。”于是蒋介石亲笔写了帖子,冯玉祥也写了帖子。两人见面后交换帖子,并互相拜了四拜,就此成了把兄弟。

有了冯玉祥这个把兄弟撑腰,蒋介石不再顾虑李宗仁肯不肯上阵。4月5日,他在徐州誓师北伐。之后一声令下,蒋、冯、阎军分别沿津浦、京汉、正太铁路向奉军发起进攻。北伐军所到之处,奉军节节败退。

第二次北伐从一开始就注定胜券在握。对蒋介石来说,唯一需要担心的其实是列强的干涉,尤其将成为北伐主战场的山东至华北一带,一直是日本极力扩张势力的地区。

蒋介石在下野期间,为了试探日本政府今后的对华政策,曾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进行过秘密会谈。会谈中,蒋介石发现,只要他一提到“中国革命志在统一全国”的时候,田中的脸色就变了。

蒋介石曾期望日本能像当初支持他“离俄清党”一样,继续支持他实施北伐,但这次会谈结束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日本必将妨碍我北伐之行动,以防止中国之统一。”

5月1日,蒋介石率北伐军克复济南,已出任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的黄郛也应召来到济南。

两天后的上午,济南城内忽然枪声四起,黄郛所住的津浦路局办公处被驻济南的日军包围,子弹嗖嗖地飞进来。

黄郛上到二楼,用日语朝楼下的日本兵高声喊:“我是中国的外交部长,不要动武!”日军这才停止开枪。

黄郛乘汽车前往蒋介石所住的督办公署,但那里也不安全,于是又把总部移往一个叫党家庄的小火车站。

这就是“济南惨案”(即“济案”)。据事后中方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国军民共被日军打死打伤四千七百余人,蔡公时等十余名外交人员也遭到残杀。身为外交部长的黄郛对日军的野蛮行径深感震惊,他说:“日本人没有当我们中国人是人,这种耻辱与残酷,不仅自己从来没有受过,恐怕在历史上都不曾有过。”

“济案”发生时,冯玉祥的专车已抵泰安车站。蒋介石让人给他打电报说:“不要来了!”老冯倒很有点把兄弟的义气,当即复电:“愈有危险,我愈要去。”

蒋、冯会合后,与黄郛等人聚集在党家庄的一所清真寺外面。大家坐在草地上,商量应付之策。蒋介石问冯玉祥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办。冯玉祥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革命力量先把这地方的日本人俘虏了再说!至于说出什么大事,我觉得革命就是大事,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

生平未有之伤心事

冯玉祥说得很解气,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黄郛在冷静下来之后,判断“济案”绝非偶然,实际是日本干涉中国的一个信号,也是其阻止北伐的明确表示。如果革命军此时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不仅会使准备已久且胜利在望的北伐功败垂成,而且会迅速激化中日矛盾,导致中日提前开战。

黄郛向蒋介石建议暂时不与日军直接对抗,绕道济南继续北伐,之后再想办法如何对付日本人。

黄郛的想法道出了蒋介石的心声,他决定接受黄郛的建议。冯玉祥听后表示同意,对蒋介石说:“你有那种忍耐力我也赞成。”

随后,蒋介石改变了单一的军前交涉方式,令黄郛通过外交渠道与日方进行谈判。

民国年间,凡在对外交涉中喊打喊杀者总是能引起拥护和喝彩,比如老冯的“俘虏了再说”,谈判则会让主张者声誉受损,而且很容易招致国人的攻击。盖因外交本身就包含着妥协和忍让,而缺乏实力基础的弱国所需付出的妥协和忍让往往更多。

蒋介石虽同意交涉,却也很害怕因此损害自己“北伐英雄”的威名和形象。他电告黄郛,让黄郛以个人名义与日方谈判,而不要再用他“蒋介石”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