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知道什么是幸福吗(第5/14页)

更加让人省心的是,“波波沙”的弹鼓装有七十一发子弹,横扫的时候根本就不用顾虑枪膛里有没有子弹。

在“波波沙”掀起的狂风骤雨面前,端着刺刀的日军还没把格斗架势摆出来,便被打得血肉横飞,现场那种无价可还的惨状,令幸存士兵以后不提冲锋枪便罢,一提脸上就没了血色。

图中苏联士兵所持武器即为“波波沙”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在近距离内有着无可比拟的火力优势,非常适于实施“火制”战术。

你再怎么宣传精神万能、“武运长久”,这人掰开来揉碎了,也不过是几十种化学元素,哪里能承受得了成千上万子弹的消磨!

上半夜,日军如潮地上去,又稀稀拉拉地退了回来。

说是要动员全部资源,小松原让炮兵联队把克式野炮运了上来。克式野炮是一战前日本从德国购买的火炮,它与速射炮一样可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威力比速射炮还要强。

日军用克式野炮抵近射击,高地上的探照灯车被一一击毁,而苏军可使用的照明弹也已消耗殆尽,战场上的光线立刻暗淡下来。乘此机会,日军又组织起第二次集团冲锋。

在黑暗的环境下,“波波沙”冲锋枪的拦阻效能有所减弱,前沿阵地因此被日军突破。

苏军在战死一名团长后,放弃了一线阵地,包括721、733在内的几座高地上的守军全部撤向后方。

第三个晚上,小松原终于有了圆梦的感觉,直到天亮以后。

天亮以后,朱可夫用行动告诉小松原,他的暂时放弃,只是为了给小松原制造一个新的噩梦。

晚上短兵相接时,因为害怕误伤友军,外蒙古高台的炮兵阵地一弹未发,等于闲置,现在可以说是毫无顾忌。

朱可夫一共储备了六十万发炮弹,他对炮兵的要求是,在射区内,每平方米每分钟平均要爆炸两发炮弹——就当超市开业酬宾,炮弹不要钱,可着劲地送给日本人尝尝鲜。

数不清的炮弹飞过来,黄土被炸起后与黑色浓烟混在一起,使阵地上空由晴天变成了阴天。日军刚刚占领的每一座高地都遭到了炮火的严密封锁,步兵和炮兵蹲在战壕里一动不敢动。

如果全都蹲着还好一些,但这么多人马不可能不喝水吃饭,每天为了向高地送水送饭,都要死伤许多人。在苏军连中途下课时间都不提供的无间歇炮击中,日军不仅伤亡惨重,而且在精神上也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这正是“火制”的最高境界,朱可夫在一退一让之间,把小松原锁进了监狱。

日军发动三次夜袭,前后共伤亡五千多人,火炮损失一半,得到的结果仅是苏军战死二百多人,防线后缩两公里。在“火制”面前,什么“猪突冲锋”“白兵主义”都输掉了裤子。

德国观察团把猪突冲锋称为“愚蠢的密集冲锋”,他们对日本人如此浪掷兵力感到十分不解:你们完全是在把可笑当好笑,死这么多人,就为了得到区区两公里防线?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是多么困难。小松原又怎么能想到,自己血战竟日,能得到的居然只有两公里防线呢?

他如今是骑虎难下,要攻,攻不上,要退,不甘心,于是从早到晚接受苏军的炮火“摧残”就成了唯一的无奈之选。

假如能倒退到7月7日以前,小松原一定不会如此冲动,他会含着眼泪,流着鼻涕对大家说,知道什么是幸福吗?幸福就是天冷的时候手里捧着一个热腾腾的烤地瓜……

错在哪里

前线部队的狼狈样,连关东军司令部都看不下去了。1939年7月12日,植田命令小松原立即停止进攻,原地休整。

在苏军强悍的火力覆盖下,日军哪里还谈得上进攻,只是每天不停地累加伤亡数字而已。夺得那些高地,对小松原来说也绝不是福音,反而成为难以卸除的包袱和负担,因为他不得不分兵驻守,并承受相应的伤亡和损失。

其实这时候就应该撤出苏军的火力范围。小松原在那里硬挺着挨打,除了有所不甘外,最大的担心还是怕上级追责。因为自第二次诺蒙坎战役开始以来,他吃的败仗实在是太多了,成为不折不扣的老输家,随便怎么打板子都可以,能得到“两公里防线”,多少还可以交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