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上最伟大的士兵 (南昌战役)(第8/15页)
王耀武很清楚这些,他也知道这些问题上面解决不了,只能“自力救济”。他在江西、广西等地购买田地,让年老伤残官兵开垦农场,部队整补编训时,也开垦农场和畜牧场,以种植蔬菜、水果直至鸡、鸭、猪、鱼,名为“农兵合一”,所获成果均用来改善官兵的副食。以练兵见长的冯玉祥曾巡视七十四军,巡视之后对七十四军官兵的生活条件也表示满意。
自然,那个“王老板”的身份同样是不能舍弃的,抗战期间,王耀武不但办企业照旧,还派人在各地贩售日用品,这些日用品也销给七十四军官兵,不过价格比市场价格要低一成。
手里有了银子,办事才能不慌不忙。在七十四军,各级官兵在资金上有任何公私困难,都能够立即得到解决。部属有私事回家,只要去见上王耀武一面,王耀武都要另送旅费相赠,以壮行色,因此所属官兵对他无不感恩戴德,争相效命。
王耀武不是那种装模做样的人,军官收入羞涩,不仅会令其本人窘迫和难堪,也不利于激励士气和吸引人才,毕竟人不能总是靠热血沸腾的口号活着。正是明晓这一点,王耀武允许七十四军的基层军官吃空缺——不是兵缺,是长夫缺,即征用民夫时的缺额。
长夫缺每名是十五元,按规定,团长可以吃二十名,也就是能多得三百元的补贴,连长减半,一直到排长,也可以得到至少十五元。如果部队需要临时征用民夫了,报酬依旧照给不误,但严禁强抓民夫,同样的,七十四军也严禁吃士兵的空额,这使得部队的兵员永远都能保持完整充足。
对中国士兵所处的艰苦条件和英勇精神,到过中国的西方记者无不深感震撼。这些士兵时时面临被20世纪武器所摧毁的危险,然而他们身后的社会组织和医疗救护却大多还属于中国古代。
英国记者阿特丽在前线看到过许多中国士兵,亲眼见证了士兵们的身体是多么消瘦,四肢是多么孱弱,可就是这样一种条件,战场的存活者们仍然会在第二天继续战斗。
在老外看来,这种东方式的坚毅实在是一个神秘的奇迹。有人甚至为此杜撰了一种理论,说中国人的神经组织一定跟西方人不同,因此也就没有与西方人同样的感觉。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还是那位颇有胆魄的美国人卡尔逊说得好:“只要给予中国士兵以精神的激励和足够的粮食,那就没有一种困难他们不能安然渡过。他们的毅力无可超越,他们的忍耐举世无双!”
阿特丽也深信,无论武器装备有多么落后,后勤条件有多么简陋,中国都是必胜的,原因就是这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士兵。
卡尔逊和阿特丽所言非虚。王耀武的当家,使得七十四军更加兵精粮足,这支强军逐渐走向其历史上的全盛时代。
退一步海阔天空
自1939年6月起,由薛岳担任战区司令长官的第九战区向日军发起长达三个月的游击作战,战果虽然不算很大,但对日军威胁不小。与此同时,渗透进敌占区的谍报人员和武装小分队也乘势展开行动,日军的邮政所、运输队经常遭到袭击,连第六师团长稻叶四郎中将视察前线的行动计划简图,都被中方人员截取了。
为反击第九战区的游击战,保证敌占区的守备安全,并为即将成立的南京汪伪政权制造声势,司令官冈村宁次决定对长沙实施一次扫荡式的大规模进攻。
冈村在策划这次进攻时,并不准备像占领南昌那样占领长沙,这主要是考虑到作战和占领面积扩大后,会造成警备兵力的不足。他计划通过出奇制胜的战术,在短时间内给予第九战区以极大打击,然后再迅速返回原防区。
有鉴于此,冈村没有首先触碰湘北的“薛伯陵防线”(即薛岳防线,薛岳别号伯陵),而是打算从奉新以西进行突破,以迷惑和牵制中方的防守力量,隐蔽第十一军的主攻方向。
在高安至奉新约三十公里的一线正面,部署有罗卓英第十九集团军的四个军,以阻塞日军西进的道路。七十四军则作为战区预备队,被放置于可向高安,亦可向长沙作机动运动的分宜附近。
针对中方部署,冈村动用第一〇六师团全部和第一〇一师团的两个联队,组建了“赣北攻击军”。这时一〇六师团、一〇一师团都已调整为三联队制,并全面实施了骡马化,日军第十一军总部另外还为一〇六师团配属了军直辖的重炮、坦克和工兵部队,使其机动性和火力都得到大幅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