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八莫之三(第5/5页)

速度当然会慢一些,但是可以少死很多人。这种极端重视生命的做法,在清末以来的中国军队中十分少见。也许,孙立人将军是想,已经到了家门口,他希望把更多的弟兄们活着带回家。

守,被步步蚕食;攻,根本打不进中国兵的防卫圈。日军虽然使用八九式中型坦克作为固定火力点,但这种装甲巨兽也承受不住炮弹的连续打击,纷纷被毁。这样的打法如同巨石压顶,让日军指挥官原好三大佐进退两难,除了死扛硬打毫无办法。

远征军装甲部队开赴八莫战场

假如他想“全军玉碎”,那只要等待就好了。

但是,根据日军方面的记载,第33军在松山、腾越两地日本守军“玉碎”之后,其战术也进行了调整。

日军第33军参谋黍野弘(当时军衔少佐)在回忆录《昆司令部战记》中写道:“攻克密支那的印度远征军(指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经过补充、训练、休整之后,于11月开始南进,首先夺取了八莫守备队的外围阵地。11月15日,郑洞国率领约四个师的兵力,包围了八莫守备队的核心阵地,开始攻击。接到这一消息后,军司令部即要求对八莫守备队进行救援作战的准备工作。”

这段描述不十分准确。日军始终认为,在八莫指挥作战的是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郑洞国,并且传说郑洞国就在八莫上空的飞机上建立指挥部,指挥作战。而日军对八莫的救援作战,则发起于八莫被包围之前,并非其外围阵地尽失后才打响的。

由于云南前线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势,使日军意识到如果一味死守,最终的命运并不能“死里求生”。中国军队的作战意志十分强烈,即便如金光惠次郎少佐那样顽强,最后也只有被歼灭一条路。这种发现让日军下层士气不振,战斗欲望下降,日军指挥机构不得不设法尽量避免“玉碎”的发生。所以,决心对八莫守军进行救援。

不过,此时在云南方面,第56师团主力在畹町与卫立煌所率领的远征军云南方面部队激战正酣,第18师团残部除了一个联队留守南坎,其他部队已经开始向南转移,以保卫整个第33军退往缅泰边境和缅甸南方的通道不被截断。此时,不要说想派出足够的增援兵力,仅仅是拼凑一支“像样的”部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经过东拼西凑,最终,这支增援部队的序列被确定下来。指挥官为率部在南坎休整的日军第56联队联队长山崎四郎大佐,其部队包括来自四个师团的兵力:第18师团第56联队的两个大队(留一个大队防守南坎);第49师团吉田支队所属,由神田少佐指挥的一个大队;第56师团木村大队和由工兵、辎重兵等组成的杂兵一部;第2师团野炮兵联队第三大队。

说起来,这支部队的各大队兵员都基本被补齐,共计五千余人,兵力也算雄厚,他们将从南坎出发,突破65公里的纵深救援八莫守军。但这批日军大多为从国内征集的新兵,训练水平和战斗意志较差。相对来说,第49师团和第2师团的两个大队战斗力较强。

在滇西作战中,被视为灵魂的日军“名参谋”辻政信亲自到前线,协助山崎大佐指挥对八莫的解围。

日军动作很快,11月8日,山崎支队各路指挥官在南坎接受作战命令,第18、第56师团所属两个大队沿南坎—八莫公路东侧攻击前进,称为右翼部队;第49师团所属一个大队沿公路右侧攻击前进,称为左翼部队。炮兵以两个中队配属右翼,一个中队配属左翼,其他部队作为预备队。

11月9日,日军对八莫的救援作战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