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瓦鲁班之一(第5/6页)

万一在没有夺取南皮尤河渡口点之前,天就亮了的话,那么,聚集在渡口点的整个师团主力就将成为敌人飞机最好的食饵,果真那样的话,师团必将陷入到一种无法收拾的尴尬困境之中。

面对这样的情况,师团长也感到愕然。而且此时也容不得有片刻的犹豫,师团长立即命令并亲自督促前卫部队司令官,步兵56联队联队长长久竹郎大佐加速向南皮尤河前进,争取快速夺取南皮尤河渡口。于是,作为前卫先头部队的步兵56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吉田武司大尉)快速赶到了南皮尤河渡口,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勇猛地突破了渡口点,并于4日拂晓,顺利地进入了瓦鲁班。前卫部队主力也紧接其后,通过由工兵架设的浮桥,来到南岸,追上了先头部队。

接到以上快报的田中师团长,又觉得有了一线希望,命令师团主力快速赶到渡口渡过南皮尤河。4日白天,他努力将师团主力集结在一起,傍晚即令长久联队主力向瓦鲁班附近的敌人发起了进攻。(笔者注:由此可见,5日整天和美军作战,并于夜间在瓦鲁班郊外与中国远征军交战的日军部队,正是这个长久联队,也就是日军步兵第56联队。)

后续的相田部队则被派去占领南皮尤河渡口点以北的地区,对师团主力的后背进行掩护,并负责对从孟关方面过来的敌人进行阻击。

师团长也在南皮尤河南岸设置了司令部,在那里进行作战指挥。第二天(3月5日)早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坦克在飞机的掩护下,对师团发起了攻击。很快,这些坦克就插到了师团司令部与长久联队的中间。

师团长抓住敌人行动中仅有的一点空隙,带领部队勇敢迅猛地冲破敌阵地,艰难地到达了瓦鲁班。但是,紧追在师团身后的敌坦克群,不久也出现在了瓦鲁班,并与长久联队的一部分及独立速射炮大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实际上,由于中美联合部队始终控制着瓦鲁班,田中新一并没有机会把自己的司令部放在瓦鲁班。尽管按照他的计划,孟关失守后,瓦鲁班应该是下一个坚守的据点。日军的这个新司令部,根据中方调查,应该是设在瓦鲁班附近的大班村。

这个紧追在敌军师团部后面的坦克群,就是赵振宇营长指挥的远征军战车第一营所部。他们是新22师追击部队的刀锋。

赵振宇营长所部追击并不轻松。由于其第一、第二两连已经被副营长赵志华带走执行迂回任务,他身边只有该营营部、第三连和工兵部队。

在前面孟关的战斗中,战车第一营已经表现出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但是,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弱点。

中国远征军战车部队最大的问题还是对装备和战术不够熟悉。算起来,这支战车部队,已经可以算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装甲部队的第三代主战部队。但是,中国装甲部队的第一、第二两代主战部队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很大,能够保留下来的人才不多。抗日战争中,中国第一代装甲部队的主体是杜聿明指挥的装甲兵团,主要装备德国马克-I型轻型坦克、英国维克斯六吨半战车等,在淞沪抗战中因为没有步坦协同的演练而损失惨重,特别是南京战役中所有德国战车均损失殆尽,使这支部队濒于解体;中国第二代装甲部队的主体则是苏联援华物资中的一批T-26型坦克,主要装备第5军。这支部队在昆仑关经历了实战的考验,但是在入缅作战中遭到英军刁难,不提供及时的运输,T-26战车未能出现在前线就被迫作为路障丢在了滇缅路上,人员也由于部分进入野人山而损失惨重。所以,出现在缅北战场的战车第一营等部队,完全是由新军组成,训练时间短而且没有实战经验。

缅北战斗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认真学习驾驶技术的中国远征军战车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装甲部队人员的勤奋好学使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场,而美军的顾问人员也起到了较好的帮带作用。不过,美军人员对中国装甲兵的一个传统深感不能理解,那就是中国官兵过惯了穷日子,轻易不愿放弃损伤的重装备。实际上,抗战初期中国装甲部队还有弃车丢命的规矩,驻印远征军虽然阔气多了,但一直以来的习惯还是在起作用(志愿军时代的中国官兵也有类似情况,在战斗中往往尽量不破坏对方装备、补给,心存缴获后自用之念,以至于有时候反帮到对方)。在装甲部队第一天的战斗中,就牺牲了两个排长,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不舍得放弃起火的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