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孟关之二(第4/7页)

牟田口廉也在战后的回忆录里,对当时为什么要阻止第18师团在新平洋的进攻,令其准备孟关会战,也做了说明:“田中师团长为了将敌各个击破,决心用师团的主力在新平洋进行攻击,并把进攻的时间预定在12月15日的电报我看过了。看了这个电报后,我对敌我双方的主力一旦在新平洋发生冲突的情况感到十分担心。我身边的参谋对在那种情况下部队的补给问题进行过研究,结论是:如果把战场设在大奈河畔,就必须再增加数个中队的汽车部队……第18师团企图在新平洋附近各个击破敌人,仅后方的物资装备就无法同敌军相比。敌人可以利用飞机迅速得到补充,特别是面对敌人的空中势力确实已占了绝对优势的现实,田中师团长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

通过对军队物资补给能力的计算,军部制定了以孟关作为战场的作战方针,并一致达成这是最合理的选择的结论。”

看到这里,如果了解战史的朋友多半会有些惊讶。这是因为,牟田口廉也,在日军中被称作“猪突猛将”,所受最大指责就是不重视后勤。他在组织进攻英帕尔的作战中,甚至预先把攻克英军阵地后的缴获也算进了后勤物资之中,导致第15军高级参谋片冈衷大佐拍案而起,认为这样的计划干脆就是“无谋”。实战中,日军的确直接败在补给中断上,最后大批官兵病饿而死,其惨景恰似中国第一次远征军翻越野人山的翻版。

就是这样一个不重视后勤的将领,居然也要指责第18师团作战计划中补给方面的漏洞,可见这个漏洞有多大。实际上,围攻拉加苏时,日军士兵已经到了冲进中国军队厕所中捡拾米粒充饥的地步,假如第18师团继续向前线增兵,单单粮食一项,就可以把日军的进攻活活扼杀。

难道田中新一也在打孙立人手中物资的主意?按照日军一贯轻视后勤的作战思维,多半还是根本就不重视吧。

田中新一的作战构想虽然颇有见地,但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参谋出身的主官,大多有这个毛病。

于邦—腰班卡的战斗让日军士气大减。但是,在孟关之战打响后,田中新一依然试图向中国军队背后迂回,以进攻代替防守,结果,直接导致了冈田和宇生两名大队长的阵亡。这可能一方面是日军长期形成的骄气仍有余焰,另一方面,大约也是田中新一认为孟关的地形确实不适合死守。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上司要求在不适合死守的地方死守时,日军军官通常会选择自杀时的行为“玉碎”,但田中新一显然是个另类,所以他一面部署部下死守,一面却对万一死守不住做了些准备,这种准备,事后证明可算这位师团长在孟关之战中最正确的部署。

阵亡两个大队长固然是坏消息,但对第18师团来说,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

就在冈田中佐阵亡的当天,1944年3月1日,正在孟关指挥战斗的田中新一师团长,忽然接到在瓦鲁班的辎重兵联队长中尾正五郎中佐的报告,称“美军一部分已侵入瓦鲁班”。中尾正带领所在地现有的兵力进行抵抗。

此时,已经依靠战车打开正面战线的廖耀湘新22师,正对日军在孟关的防御体系纵深发起猛攻,双方在孟关北侧激烈交战,田中新一正在指挥师团直属部队收拢残兵,对新22师发起反击。根据中方记载,3月1日,新22师第64团第二营刚刚攻入孟关的北大门唐开,就被孟关出援的上千日军包围。尽管该部按照在印度受训时的指导,立即转入防卫,组成了环形防卫圈,但头上缠着白布条的日军几次冲进了二营的防御圈,二营几乎打光了所有的子弹和手榴弹,阵亡连长高士钦以下数十人,几乎被日军击溃。所幸廖耀湘严令第66团倾力抢救,才终于支持下来。

井上咸所绘孟关战斗被击落的美军P-51野马战斗机(虚线以上为译文)

井上咸所绘孟关之战与冈田大队长战死的经过(虚线以上为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第18师团司令部并未重视这份报告,以为出现在瓦鲁班的美军不过是渗透过战线的小股骚扰部队。

但是,第二天(3月2日),田中又收到“位于孟关我军阵地后方的南皮尤河渡口,已被敌军占领”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