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孟关(第4/6页)

但是,从印度杀回缅北的远征军官兵,没有这个问题,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回家!消灭日本鬼子,打开中印公路,山的那一边就是父老故乡。

在这样的一种信念支撑下,这支远征军焕发出了与解放军相似的战斗精神,令史迪威等外国将领对中国士兵的战斗力深表震惊。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内战中远征军部队的表现远没有抗日战争中那样出色。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也不再有这个信念来支撑自己了。

在这样的心态下,中国远征军只有比日军更加凶悍。

新38师师长孙立人因此发下了一个誓言:不打下孟关,不剃胡须。

所有的日军狙击手都错过了这个绝好的目标,他们手中拿的目标照片上,孙立人有着一副清秀的面孔,而绝不是一个大胡子。

新38师反攻缅北,胡康河谷之战,孙立人将军立愿不拿下孟关绝不剃须,结果留下此张蓄须照。有趣的是日军狙击兵很多带有孙立人的照片,却都是没有胡子的,自然没法找到目标。

新22师师长廖耀湘有更好的理由和日军拼一个你死我活。孟关一带,正是当年他随着远征军副总司令、第5军军长杜聿明将军所走过最痛苦的行程,这里是野人山的核心地域。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兵败缅甸,被迫穿越野人山后撤。那个惨烈的时间里,疲惫、饥饿,被丛林中的恶疾折磨着的中国远征军战士像一片片伐倒的树林般倒下。仅仅走过孟关几天,杜聿明和廖耀湘就和从印度来的新38师部队取得了联系。熟悉的地名和中国官兵的尸骨,时刻提醒着这位刚烈的将军——此仇不报枉为人。

此战之后,新22师得到了一个新的绰号——“中国虎师”。新22师在孟关之战中,打得最狠,损失也最大。这一战,廖耀湘用义无反顾的进攻精神洗雪了两年前的痛苦与屈辱。

孟关之战的精彩之处,在于迂回。

当双方在孟关外围打成胶着的时候,中日将领都在绞尽脑汁思索对策。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双方打成顶牛,也就意味着无法取得较大战果,胡康之战有陷入持久战的可能,这不是中国远征军所想要的,也不是史迪威所想要的。中国远征军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给日军以致命性打击的机会。对于日军来说,中国军队每天都有进展,而且进展速度超过自己所期,也必须寻找一个机会,一举扭转战局。不愧都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双方高级将领的目光同时投向了孟关侧面的丛林地带。

2月底,日军第18师团,调动刚刚补充完毕的精锐第55联队(第一大队不含),令其穿越孟关侧面的丛林,绕到远征军进攻部队的身后,力争在炮兵的掩护下打出一记侧钩拳,瓦解远征军的攻势。

无独有偶,同样时间段,中国远征军调动部队,穿越孟关侧面丛林,意图绕到日军后方发动攻势。这一次,史迪威没有表示反对,相反,这位善于观察的将军还把手中仅有的美军“梅支队”投入一线作战,随同中国军队发动对日军背后的袭击。

同样富有眼光的中日两国将领没有想到,对方也在采取同样的战术。3月1日,双方的迂回部队在丛林中猝然相遇,带着同样的惊讶开始了战斗。

这次遭遇战很像解放战争中的潘塘之战。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解放军团团围困在碾庄。为了救援黄百韬,杜聿明率领两个兵团东进救援,与赶来阻击的解放军展开了激战。混战中,双方同时选择了向对方背后迂回的招数,两军的夜袭部队在无名小镇潘塘遭遇。本来以为对方是小股游击部队,双方在最初都不想改变各自的原定计划,只想把这支“游击队”吓跑了事。然而,遭遇的交火很快蔓延开来,双方都发现对方毫无退却的意思,而且队伍长得不像话。

潘塘之战就此展开。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那次两败俱伤的生死之战,背景就是这一段历史。

潘塘之战最后打成了一个胶着的局面,双方均宣布自己取胜,但是都没有达成作战目标。

史迪威、孙立人、廖耀湘在缅北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