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拉加苏之三(第5/6页)
却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那么,在这个完整的大棋盘上,双方的棋手又是在怎样布局呢?
原日军缅甸方面军参谋嘉悦博回忆了当时日军的布阵。1943年夏,在缅甸的日军方面军共指挥有四个师团,分别为第15军所属的第18、第33和第56师团,以及直属方面军的第55师团。这时日军的部署为:
第18师团在缅北西部,假想敌为驻扎在雷多的远征军驻印军,防卫重点为胡康河谷,并在后方建立孟拱、密支那两主要支撑点。
第33师团在中缅西部,假想敌为驻扎英帕尔的英国第4军团四个师。防卫重点为阿拉干山北段的印缅边界,后方为曼德勒。
第55师团在南缅西部,假想敌为阿吉普方面英印军三个师,防卫重点为阿拉干山南段的印缅边界,后方为仰光。
第56师团驻扎在滇西中国境内,假想敌为惠通桥以东中国军队十个师,防卫重点为松山、龙陵一线,后方为腾越。
方面军总部驻扎仰光。此时日军战略以稳定控制缅甸为主,因此各部基本采取守势。
当驻印军开始反攻的时候,日军正在向缅甸增兵。陆续到达的新兵力为五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并武装了昂山将军指挥的“缅甸独立军”,辅助日军作战。
到达缅甸的还有一支奇怪的部队,那就是印度独立中的传奇人物钱德拉·鲍斯指挥的“印度国民军”。日军增兵缅甸,和他有直接的关系。按照日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的建议,驻缅日军将与钱德拉·鲍斯合作,在1944年春季发动对印度的攻击。
钱德拉·鲍斯和甘地亦师亦友,终生为印度的独立自由而奋斗,虽然因为观点激进最终被甘地开除出国大党,但他和昂山将军一样,在反对殖民主义的坚定性上无可指责。因此,他的头像至今悬挂在印度国会议事堂前,与甘地、尼赫鲁并列。印度历史学家中颇有人认为,钱德拉·鲍斯的生涯中唯一的污点,就是他晚年和德日法西斯的合作。钱德拉·鲍斯力主联合日军武装驱逐在印度的英国殖民势力。这件事若中国人来看道理十分简单,即便不论与法西斯合作的人道主义问题,哪怕和日军一起打败英国人,也不过是个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事情,对印度来说又怎么能是好事儿呢?
钱德拉·鲍斯1941年到达德国,1943年乘坐德国潜艇前往日本,并与日本合作建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极力鼓动日军支持他建立武装力量和攻击印度本土。不过他手中的印度国民军,不过是由新加坡投降的英印军中战俘改编,战斗力很弱,数量也不足,所以,主要作战还是要由日军完成。这一想法,与日军中“猪突派”的领袖牟田口一拍即合。嘉悦博回忆,曾亲眼见到牟田口中将在1943年6月会见缅甸方面军司令河边正三时,曾为了说服河边支持进攻印度而痛哭流涕。
尽管1943年末的日军在整个战局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牟田口的计划还是得到了好大喜功的日军大本营的支持。日军寄希望于钱德拉·鲍斯在印度起到和汪精卫在中国一样的强大作用,可以造成印度大规模的内部起义。不幸,日军并不知道,蒋介石访问印度期间,曾与甘地进行长时间的会谈,并达成共识——中印共同合作,为打倒法西斯而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国内由于甘地的影响远远高于钱德拉·鲍斯,日方期待的大起义纯粹是纸上谈兵。
就在日军准备这一战役时,突然传来中国军队反攻缅北的消息。其实,这对日军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1943年7月,在日军缅甸方面军的兵棋推演中,就考虑到了驻印军反攻缅北的动向,并计划以第18师团打退中国远征军的进攻。日军的预期是这次反攻将在11月中旬开始。所没有预料到的是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超过想象,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人称“顽强的田中”,也开始对军司令官叫苦,使日军不得不重新审视战场的局势。
牟田口在日军中以顽固著称,又是首相东条英机宠信的将领,所以,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日军大本营在1944年1月还是批准了他提出的“乌号会战计划”。

缅北日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钱德拉·鲍斯(前排右一、右二)等,在英帕尔作战预备会议中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