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加苏之二(第5/7页)
在远征军的反攻中,史迪威做的最出色的一件事,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了前线部队的补给需要。每当中国军队向前攻到一个新的据点,中美混合工兵部队就会跟着把路修过去。美军工兵司令皮克准将是修筑过密苏里水坝的工程专家,他给中国战友的承诺是:我离你的路程,永远不超过一天。他做到了。同时,史迪威还大批调动飞机空投解决中国军队的补给问题。
而据日军回忆,在胡康河谷的战斗中,输给中国军队,最致命的一点就是:补给。
陈鸣人的一个第112团在胡康河谷谷口,拉开一字长蛇阵大战两个联队的日军,后续部队足足等了两个月才跟上来。这一来是因为部队要翻越野人山才能进入新平洋周围的战场,1943年底,野人山一带意外地多雨,人员和装备行动十分困难;二来,则是因为在上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扯皮。
扯皮的原因是当时的远征军参谋长柏特诺固执地认为陈鸣人怯战,认为他当前的敌人不可能超过一个大队。可能出于用人不疑的考虑,史迪威站在柏特诺一边。但是,搜索营在临滨附近的战斗中,发现日军居然升起充气飞艇来为炮兵指示目标,这绝不是一个大队日军所能拥有的装备。所以孙立人坚决地支持前线部队的判断,要求大部队立即增援上去。
美军方面认为,日军虽然有一个师团在前面拦路,但主要部署在胡康—孟拱河谷后方的孟拱一带,现在雨季未完,日军无法快速从孟拱方向把大部队开到新平洋。显然,美国人是按照自己打仗的方式来计算日军行动的。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同样惊呼日本兵似乎依靠空气、树叶和水就能无休止地作战,这和美国兵带着从军毯到避孕套全副装备上战场的概念大不相同。中方军官则试图依据到手的情报说服对方。根据潘德辉送来的情报,日军在胡康谷口放了三个联队——第55、第56步兵联队,第18炮兵联队。第55联队和第18炮兵联队的指挥部设在分割南北两路的万塔格山麓之于邦镇,第56联队设司令部于大龙河岸边的太白家。战斗重点在北线,因为北线道路宽阔,修路后可以通行车辆坦克。日军第55、第56步兵联队,第18炮兵联队的指挥部都在这里。南线日军兵力较少,以第55步兵联队冈田大队为主。
双方的口水大战持续许久,这时传来了第112团第三营陈耐寒营长阵亡的消息。
固执的史迪威并非不肯认错的人。他只是太有优越感,对中国的军官和情报同样不肯信任。陈耐寒营长的阵亡,让史迪威冷静了一些。他采取的行动是,亲自到前沿看一看。

远征军的战车上搭载着头戴英国式钢盔的中国步兵,与各国的政要们相比,他们才是对反攻最为热切的支持者。
到拉加苏前线视察的结果,是史迪威接受了孙立人的判断。他一面通过空投物资增援前线的中国部队,保持他们的战斗力;一面迅速集结部队,集中物资,将新38师和新22师全部投入到反攻中去。
这时,在前线双方的战斗,基本集中在两个点上,北面入口的“李家寨”,和南面入口的拉加苏。“李家寨”守军是从临滨被日军压回来的第一营残部。这里本来没有村寨,只是一片茂密的榕树林,因为守在这里的指挥官是第一营连长李克己,所以被戏称为“李家寨”。这里曾遭到日军疯狂的攻击,都被中国军队用密集的弹雨打退,日军称,“敌人巧妙地在密林中构筑了阵地,并用优势迫击炮进行阻击。我军无法取得进展,陷入胶着状态。”
由于及时的空投补给,“李家寨”的守军粮弹充足,日军的围困没有效果。
而拉加苏方面,负责防守的是第三营。虽然陈耐寒营长在战斗中阵亡,但要日军拿下这个阵地,同样一筹莫展。
而这个时候,日军的补给却由于战线太长,出现了巨大的困难。
日军回忆,当时的补给运到前线,首先要用铁道运到胡康河谷出口的孟拱,然后用卡车运到孟关。此后,简易公路就无法通行了,只能使用大象和独木舟运送。由于日军失去了制空权,所有这些,都要在夜间进行。
以某一日为例,日军第55联队一个大队的全部补给品如下——“大米两袋,岩盐一袋,手榴弹八十,生大蒜一袋,发酵后制作的豆制品一大盒,还有路上运输兵打死的两只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