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第4/6页)

县城应该是乡村进步向上的集中体现,而19世纪40年代的海阳县城,则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不说日本鬼子、伪县政府、汉奸二鬼子和地痞流氓各霸一方,耀武扬威,单讲各种各样的妓院妓女就数不胜数,四处招蜂引蝶。

清晨的阳光透过浑浊空气,照在蹲在妓院门旁的荣七身上。很明显,荣七在这里等了一宿,他破衣邋遢,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当荣七看到吴江海睡眼惺忪、东晃西晃地从妓院走出来时,他立马迎上去。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帮助过他的荣七,结果引来吴江海的一巴掌。看在荣七曾帮助过他的份上,再加上自从泥鳅死后,他就没了左膀右臂,于是任命荣七为副大队长。

就在吴江海和荣七勾搭成奸的当天,麻生少佐召集了一个日中亲善座谈会。会上,麻生少佐宣读了藤田指挥官写给他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说,他们到海阳的第一仗是借助大日本帝国的军舰,全歼了聚龙岛上的海盗,他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并提出他要亲临海阳看大秧歌,借此为他们庆祝胜利。

憋屈了好多天都没说话的赵洪胜,一听大秧歌便打开了话匣子,他从海阳大秧歌的起源说到这种民间艺术的魅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海阳有胶东有名的招虎山,还有最长的海岸线,山上干活的农民累,海里打鱼的渔民苦,他们累了苦了就寻乐子打破孤独和寂寞,都说人间千苦万苦人最苦,其实人最苦的莫过于孤独和寂寞!俗话说,穷扭秧歌富唱戏,那是有一定道理的!”

吴江海仗着和麻生少佐在聚龙岛上的一次狼狈为奸,腰杆硬了许多,他冲着赵洪胜就嚷:“道理个屁!让你深山里砍柴,汪洋里打鱼试试,你还有心思唱秧歌?告诉你吧,穷鬼们唱秧歌,那是自己给自己壮胆!”

赵洪胜不想和吴江海争宠,所以并不计较吴江海的狗仗人势,只顾自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你说的这一点也不无道理,海阳大秧歌粗犷豪放,随心所欲,不拘于形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麻生少佐对赵洪胜肃然起敬:“赵县长不愧是海阳最有文化的人,对大秧歌有研究,有见识,非常地了解。”

赵洪胜有点忘乎所以:“那是当然,虎头湾的大秧歌在海阳是头份的,我们赵家的大秧歌队在虎头湾也是头份的,远近闻名。”

麻生少佐竖起大拇指:“赵桑,你的好,太好了!藤田指挥官亲临海阳看大秧歌,请你出面组织,现场就定在虎头湾,好不好?”

赵洪胜没有想到自己给自己惹了麻烦,一时间愣了。吴江海却乐了。

海神庙在朝阳的光辉中显得无比的宏伟。宽阔的广场上有孩童玩耍,他们有玩抽皮猴的,还有玩捉迷藏的。赵香月的弟弟赵发正跟人玩“打皇帝”,这个游戏规定四人参与,其中设“皇帝”和“犯人”各一人,“衙役”两人。其规则是:将假“皇帝”的砖头置于最难以击中处,“衙役”则放在较易击中的地方。最终,凡是既打不倒“皇帝”,也打不倒“衙役”者,便是倒霉的“犯人”了。

游戏开始前,先以“手心手背”和“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比赛次序。当名次决定后,那些平素保守又胆小的参赛者,往往采取保险系数最大的做法,首先去击打“衙役”的砖头,如此是担心一时的失手而沦为“犯人”。

但赵发从来不这样做。不管按名次排序先打或后打,每次出手只打“皇帝”,只要做了“皇帝”,他便按游戏规则,充分施展自己的权力,常把“犯人”折腾得大呼小叫,连连告饶才作罢。当然,有时海螺嫂的女儿吴海霞会出面替“犯人”求情,赵发也常大赦天下,免除对“犯人”的刑罚。

孩童们彼此不分姓吴还是姓赵,童言无忌,正玩得高兴,忽然就听得锣声响起,只见赵家的两个族人敲着锣奔跑而来。正在灶口烧火做饭的赵香月一愣神,只听族人喊着族长大老爷从县城派管家回来传口信了。

锣声和喊声也同时传到吴乾坤的耳边,他扭头问站在身旁的管家怎么回事。吴管家告诉吴乾坤,赵洪胜从城里为他的族人谋了一份好差事,正召集他们训示。

吴乾坤冷笑道:“好差事?哈哈,给小鬼子干事,能有什么好差事?走,叫上老八看看热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