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背后 美国为何而战(第3/4页)
为什么说阿富汗战争美国是仓促打响的?因为“9·11”发生之后两个月不到,美国就打响了这场战争,这完全不符合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的战争准备规律。1980年之后,美国人连打了4场战争,除阿富汗战争之外,另外的3场战争美国人的战争准备时间都在半年左右,这意味着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需要半年的准备,但是阿富汗战争却是个例外,不到两个月就仓促打响。仓促到什么程度呢?据美国五角大楼事后关于阿富汗战争对国会的报告披露,美国人仗打到一半的时候,居然就把巡航导弹打光了,不得已,五角大楼只好下令打开核武器库,拆下核弹头,换上常规弹头,又打了近千枚,才把阿富汗打下来。
既然明知道打一场局部战争需要准备半年时间,那美国人干吗不准备充分一点再打这场战争呢?不行!因为时间不允许,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允许。这个时候正是“9·11”发生之后不久,大量的资金开始撤离美国。因为全球的投资人突然对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资环境——美国产生了疑虑。美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而华尔街是纽约的中心,世贸大厦则是中心的中心。现在,这个中心的中心居然让恐怖分子给撞毁了,谁还敢对你的投资环境保持信心呢?于是,从这时起,据统计约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了美国。前面提到,美国每年需要吸纳7000多亿美元的净流入,这个时候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美国,而这一年还有几个月的日子要过,没有钱怎么行?所以美国迫切需要用一场战争打回全世界投资人对美国的信心。
果然,当阿富汗战争打响之后,巡航导弹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琼斯指数就在短暂下探后很快回升,华尔街一片叫好,随着战况进展顺利,大量撤离的资金又陆续回到了美国,这场战争重新打回了全世界对美国投资环境的信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向全世界展示的现代战争理念是——如果我的投资环境不好而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的话,那我就用战争把其他地方打得更坏,反衬出美国相对的好。你不是认为我的投资环境不安全吗?那我就打一场战争给你看,让你知道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美国人想打谁就打谁,你要觉得美国的投资环境不安全,还有别的地方比我更不安全,那个地方还在发生战争。这就是美国的军事力量为它的金融大战略服务的方式。
“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战争快变量控制资本流
过去,美国人喜欢说:当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麻烦,美国总统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现在这种说法正在逐渐成为过去时。当互联网把全球连成一个整体,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已成为家常便饭,随便敲几下键盘,成百亿、上千亿甚至数万亿的美元,就可以在瞬间完成转移或者是抽逃时,这种几乎以光速运行的资本流动速度,是每小时以三四十节的速度航行的航空母舰无法跟上的。即便是以超音速飞行的舰载机,也同样跟不上。因为无论航母还是舰载机,都是物流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为争夺海上霸权,控制海上物流而设计的海上武器平台。在资本流已成为全球经济生活主流的时代,美国人显然已经意识到需要一种能与资本的流速相匹配的快变量手段,才可能控制或改变全球资本的流速和流向。
为此,五角大楼对其军事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建立“全球快速打击系统”。这一系统要求美军的军事打击能力能比以航母为代表的传统军事手段更快捷地打击地球上任何目标,打击时限也一再缩短,从号称“一小时打遍全球”,缩短到“28分钟打遍全球”。这个速度有什么意义呢?其意义就在于,它基本上可以跟上资本流动的速度了。当大气层返回式弹道导弹或五六倍于音速的巡航导弹落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时,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就会迅速改变,惊慌的投资者们会迅速把资金撤离这个地区,那么,撤离后这些资本会去哪里?总不能悬在半空中,总要有个去处吧,而且,这个去处还必须是安全的。哪个地方最安全呢?当然是谁的拳头大,谁那里就最安全。美国急于发展“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目的,无非就是要用军事手段这个快变量,像当年航母控制海上物流一样,控制全世界的资本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