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窑中的祈祷[37](第7/13页)

我停止诵读,尝试用自己的话来祷告。我祈求上帝护佑我们的营免受更多伤害。我知道他不会。我祈求他让那些恶习曝光。我知道他不会。最终,我祈求他赐予我们内心的安宁。

继续日课时,我诵读的声音空洞漠然。

那天下午,我遇到罗德里格斯排里的另一名陆战队员,一名准下士。他没有丝毫缓解我的担忧。

“这他妈毫无意义。”他对我说。

这名准下士不是天主教徒,也不需要宗教性的心理辅导。他来找我是因为战斗心理辅导拒绝了他的要求——一张离开伊拉克的机票。对此我也无能为力,但我做了尝试。

“什么毫无意义?”

“这他妈的整件事。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穿过一条街,触发炸弹,第二天又穿过同一条街,而他们已经埋好了新的炸弹。就像是,你不断重复直到所有人都被炸死。”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这让我想起博登上尉。

我问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他给了一个很长的清单。自从六周前他的两个朋友牺牲之后,他一直情绪不稳,时常暴怒。他会握拳猛击墙面,晚上辗转难眠,除非服用四倍最大建议剂量的安眠药。即使睡着了,他也会梦见朋友的死,梦见自己的死,梦见暴力场景,那几乎是创伤后压力症的全部症状——高度紧张、沮丧、气短、心跳过速,以及最强烈的、那种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极端无助感。

“我知道我不会活着离开战场。”他说,“日复一日,我别无选择。他们把我派出去送死。这他妈毫无意义。”

我试着让他谈些积极的事,一些他喜欢的东西,以确定他还紧握着某个活下去的理由。任何能让他保持理智的理由。

“我唯一想做的就是杀伊拉克人,”他说,“就这个。其他所有事都只是,只是麻木自己,直到最后能做点什么。杀人是唯一让我觉得有意义的事。不只是浪费时间。”

“叛军——你的意思是。”我说。

“他们都是叛军。”他说。他能看出我并不赞同,情绪变得十分激动。“你,”他充满怨恨地说,“想看看这个吗?”

他掏出一台相机,开始翻看照片。当他找到想要的那张时,他把相机屏幕转向我。

我准备好目睹可怕的场景,可相框里只有一个伊拉克儿童,弯腰对着一只盒子。“那孩子正在装炸弹,”他说,“被抓个正着。他一走我们就把炸弹原地引爆了,因为即使是豪珀特上士也不愿和一个孩子过不去。”

“那孩子最多五六岁,”我说,“他不可能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那对我有区别么?”他说,“我从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出去。到底有什么意义?这张照片是我早些时候拍的。换作现在,我早一枪崩了那小崽子。我真后悔当初没这么做。如果我今天抓住那小崽子,我他妈会把他吊在他父母房子外面的电话线上当练习靶,一根汗毛也不剩下。”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

“而且,对有些人来说……”他顿了顿,“可以有很多理由判断某个人是基地分子。他车开得太慢,或者他车开得太快。我不喜欢这个混蛋的模样。”

和他见面后,我决定要做点什么。和罗德里格斯那次不同。我会尽力而为。

首先我找到他的排长,豪珀特上士。他告诉我,战斗心理诊室已经确诊那名准下士带有“战斗应激反应”。这在军中很普遍,不算是病,也不能作为把陆战队员撤下战场的理由。而且,他说,尽管那名准下士言语激烈,他仍能出色完成任务,因此我无需担心。

我去找博登和军士长谈话,得到相同的答复。我去找费尔中校,他问我是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我去战斗心理诊室,他们告诉我,如果他们把每一个有战斗应激反应的士兵都送回家,就没人留下来打仗了。“那是对待不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他们说,“拉马迪充斥着不正常事件。”

最后我找到团部的牧师,一位睿智的长老会教士。他告诉我,如果我真的不怕得罪人,不如写封电子邮件详述我的忧虑,发给所有责任方,这样一旦出了问题便有案可稽。

“如果只是个电子邮件,他们多半会玩推卸责任的游戏。”

我把邮件发给了中校、博登、豪珀特,甚至还有战斗心理诊室的医生。没人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