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第3/4页)
母亲在沙发上做着她永远做不完的毛线活。她看着这场“戏”,始终哀怨地笑着。她斯文而彬彬有礼,成年穿着深蓝色的衣服。尽管这样,邻居们待她走过依然指指戳戳:“这个资本家小姐还在摆架子。”她和父亲都承担着最普通的社会分工,拿着最相应的报酬。而弄堂里对这一家的每一笔开销始终很关注,因此外婆把蛋糕拎回来要裹上若干层报纸。其实这种高档商品很少进入这个家庭。邻人们不了解这幢曾显赫一时的小楼早成了瘪臭虫,空有其囊了。这幢楼里的成员也象其他人一样,凭劳动挣钱,而花钱又不能象其他人那样磊落。父亲曾打算把这幢楼卖掉,搬到别的地方,去和大家享受同样温度的阳光。而外婆说她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房子里。幼小的乔怡听父亲和母亲吵架时说过,外祖父似乎是自杀的,因为破产,破产又是为了一个叫“交际花”的女人。父亲狠狠诅咒着,“哼,一个老花痴!把一堆垃圾扔给我……当初别人还说我快婿乘龙……”母亲听见这话总是扑过来双手捂住女儿的耳朵。外婆阴沉沉的,手在胸前急速地划十字。两个哥哥和乔怡是站在爸爸一边的,他们巴望这房子早一点卖掉,即或塌掉也好。在他们降生于这幢小楼时,楼下的狗尾草代替了芍药,常春藤早已象烂鱼网似的贴在楼壁上。听说他们的外祖父曾留过洋,得过学位,开过银行,办过男女同窗的学校,著过书和有过许多的钱。但到了第三代出世,一切皆作云烟消散,只留得这幢房管局辖外的小楼,凭父母的工资又无法修缮它,窗子上的彩色玻璃只幸存一块,供儿时的乔怡透过它去把世界看成一个童话。
她从小就恨那幢古里古怪的小楼,它和古里古怪的外婆很配套。还有那一屋子笨重的家具,家具的暗淡色彩表明自己无屑于向人们显示质地的高贵。在乔怡印象里,那些家具从未挪过位置,一方面是父母慑于外婆的固执,另一方面,家里缺少挪动它们的体力。它们就长在那里,生了根一样。就连那个生满臭虫的大沙发,也从未有人想到要清理一下,只是偶尔有客人来时,提醒他不往那上面落座就是。好在那臭虫也感染了这家人的习性,安分守己,从来不打算挪窝。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后来外婆死了。
后来那幢仅剩一块彩色玻璃的小楼也失去了……乔怡毫无表情地看着徐教导员。难道我就和你谈这些吗?假如我如实在“忆苦思甜”大会上把这一切讲出来,你们会怎样看我哟!
不料徐教导员正视着她说:“你的家庭我了解。你要对你那个没落贵族的家庭有所认识。放心,组织上不会另眼看你的。部队嘛,是个大家庭。要珍惜啊,你到部队是不容易的。”
乔怡比教导员更知道这“不容易”:听说不少部队在上海招收文艺兵,父亲领着她一天要跑两三个考场。大哥去黑龙江插队,二哥因体弱多病留在里弄看传呼电活,轮到她的还不知是什么命运。乔怡在考试时,看见父亲朝人家敬烟陪笑,象个极不熟练但却相当热心的产品推销员,她难受得连害臊都忘了……
汽车上开始拥挤,乔怡为一个抱孩子的妇女让了座,妇女一个劲让孩子说:“谢谢解放军阿姨!”可孩子只是盯着乔怡打量,盯得“解放军阿姨”慌忙掉转身子。她从来弄不清自己太丑还是太美,不管走到哪里,人们总会好奇地打量她,那些猜忌的审视的排外的目光,往往弄得她惶惶然。记得新兵训练结束,她向人们征求意见,不少人为难地说:“你总有点跟别人不同……”只有班长田巧巧爽快地指出:“你太文质彬彬!你那份礼貌一点也不让人舒服!”直到现在,她依然承认田巧巧的话精辟。比如在食堂打菜,她总要微笑着说一声“麻烦您”,其他姑娘却和炊事员大声笑骂,而“骂”来的菜,却远比她多、比她棒!九泉之下的外婆哟,按她的理想和规范制造的乔怡,在人群中显得那么孤独、落伍!
乔怡从小就没有朋友。她曾听老师对母亲说:“别的孩子总跟她合不来,其实她很聪明……”母亲打断老师:“就是因为她太聪明了,所以很难交上朋友。”当乔怡穿上军装那一刻,就下决心改变孑然孤立的局面。她第一个喜欢上的是桑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