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百里挑一(第5/16页)

能够圆满完成这些任务的军人所受到的奖赏是,在他们的绿色贝雷帽上加一个徽章。如果完不成任务,他们将有机会再参加一次资格课程学习,或者把他们送回常规作战部队。和斯廷纳参加这一课程学习的大多数人都通过了考核。

今天已不是这种情况了。现在被淘汰的人更多了,部分原因是现在的标准提高了;另一个原因是,斯廷纳和与他在一起的其他军官是经过精挑细选后被分配到特种部队来的。陆军想把他们留在那里。正如斯廷纳所指出的,今天的特种部队完全是一个志愿部队——“一个三次志愿者的部队。第一次是参加陆军,第二次是获得空降兵资格,第三次是参加特种部队。”

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这种课程都不容易。那些成功地通过这一课程的人,可以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赢得他人的信赖。

完成资格课程之后还有更多的训练。例如……

秘密进入

进入不欢迎美国兵的国家有好几种方法。可以用掩护身份——旅游者、工人或者生意人——偷偷进入;也可以用秘密方式进入——用潜艇、轮船或者飞机;还可以通过空投——这是经常采用的办法。

这就意味着,特种兵大量的时间要跳伞。

卡尔?斯廷纳谈到他们在1964年的做法:

用大型机群空投大批人员的时候,最重要的问题是确保他们全部安全着陆。常规空降部队跳伞的时候,使用的是标准降落伞(不可操纵的),为的是最大限度减少空中纠缠的可能性——这是最容易发生伤亡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他们遵守某种规则,这样成千上万的人跳伞时散落的区域才不至于过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采取“交叉装载”的运载方式。每一架飞机上都装载着若干个班或排,再加上机组成员,以便他们到各自的目标地区上空跳伞。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落地后的集结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在执行跳伞任务时,飞机驾驶员统管一切。在飞机尾部的跳伞长负责指挥所有伞兵。这就意味着跳伞长必须对自己的职责了如指掌。他的具体做法是,随时与驾驶员保持联系,随时研究地图,在图上标出检查点——如地面上的河流、桥梁和其他具有自然特征的标记。对这些检查点,他在飞往降落地区上空的途中,要能够逐一识别。

与此同时,在驾驶舱中的驾驶员视野比较开阔,可以随时通报情况,提供帮助。报告“我们已经飞越某某河”或者“我们正在接近某个地貌特征区”。

把A级小分队嵌入我们所说的“不友好地区”(美国军人不受欢迎、可能非常危险的地区),就要求小分队着陆时相互之间能尽可能地靠得近些。

那时候,东条降落伞已经取代了我们当年训练中使用的老式的、比较简单的降落伞。东条降落伞在下落过程中可以控制角度,但还不足以达到使你能够瞄准地面目标射击的地步,不过已经足以使小分队在空中相对集中,使他们在落地后相互之间距离不至于太大。

东条降落伞的外形与普通雨伞的伞盖相似,但它的背后有一个椭圆形的、面积20平方英尺的开口,可以产生8节风速的推力。这种降落伞上有个带滚轮的升降杆,在你跳出飞机之后就启动了。通过它可以使伞盖向某个方向倾斜,你就可以控制推力的方向。

你刚跳出飞机时,升降杆是用叉子固定在吊伞绳上的。到了空中之后,你拔掉那个叉子,升降杆被松开,可以在滚轮上移动。例如,如果你想向右转,你就把手伸到右后侧,抓住右后侧的升降杆,用左手抓住左前方的升降杆。接着压下右后侧的升降杆,抬起左前方的升降杆,这样就使降落伞发生倾斜,你就会向右转。等你转到理想的位置,再使它们回到原来位置,这时你的身体就垂直了……或者说,你想尽量转向某个方向,因为你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沿那个方向运动。

在准备着陆之前,伞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降落伞转向逆风。(如果降落伞转向顺风,他的着陆速度就等于风速加上从降落伞的开口处产生的8节风速。)而降落伞往往都会转向顺风并会顺着风飘,也就是说,跳伞者必须不断调节升降杆,从而保持正确的方向。由于特种部队的跳伞大多数是在夜间进行的,能够表明风向的最好的东西就是跳伞者面部的感觉。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跳伞者将依次顺利跳出飞机。领跳者一般会面对着风,等待大家调节降落伞向他靠拢。大家都力争做到这一点,这样他们之间的距离大约会在100英尺左右。对于有经验的伞兵来说,50—100英尺的距离是正常范围。这样小分队成员在落地之后相互间的距离就不会太大。这样着陆有利于自卫,因为在着陆地区极易受到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