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4/12页)

赵石头飞马穿过大竹园,遥见路边竖着一块石崖。石崖高约两丈,下粗上细,犹如一棵巨大的石笋。这石笋西临深潭,东与一山峰相峙,把大道夹在中间,宛如一个石门。与石门相望的山峰上建一山寨,名叫石门寨。当年巾帼英雄穆桂英为抵御外寇入侵曾在此安营,所以人们又叫它穆家寨。石门下那潭清幽的碧水,是当年穆家军经常饮马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饮马坑。相传,穆桂英一日带兵到此饮马,为显示本领,纵身一跳跃上了块石崖。与此同时正好一匹惊马冲向石门,穆桂英跳上马背震住了烈马,从此,人们敬称这块石崖叫上马台。

穆桂英的传说引发了赵石头的灵感,他要依托上马台,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只见他骑马来到石门,一个鹞子翻身,从马背上飞到了上马台,又借着惯性“噌噌”几下转到了石崖后攀了上去。

赵石头紧贴石崖,盯着追赶他的还乡团马队从身下蹿过,当最后一个乡丁骑马跑向石门时,他纵身一跳跳上了马背。那乡丁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赵石头下了枪扔下了马。

赵石头打马上前,在敌人背后“叭叭叭”一枪一个,接连把五个乡丁打下了马。

跑在前面的敌人突然听到背后传来枪声,回头一看,大吃一惊,没想到追了半天把赵石头撇到后边了,吓得打马拼命向山里逃。

赵石头举着枪一边追一边喊:“我是赵石头,缴枪不杀!”

还乡团这帮乌合之众哪听这一套,只顾拼命地往前跑。

赵石头又举枪打下两个敌人,再打,枪又没子弹了。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那几个乡丁向玉仙圣母庙方向逃蹿。

赵石头圈马原路折回,一边走一边打扫战场,没走多远就看到了他在法场上抢的那匹枣红马。这匹马很通人性,发现自己的主人跳离了马鞍,向前猛跑一阵,见追赶的人上了另一条路,就沿原路跑了回来。它远远地看见了赵石头,就像是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嘿嘿”地叫着跑到赵石头面前,用头拱赵石头的身子。赵石头疼爱地摸了摸这匹救命马,继续向回走。

这时,路边的一道土坎后,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正瞄向赵石头。

原来,赵石头从上马石的岩崖上跳下,并没有将跑在最后面的那个乡丁弄死,只是下了他的枪,把他扔下了马。那乡丁醒过神后,见赵石头追着马队跑远,几个同伴被打下了马,就想取了死去同伴的枪和马,回去好向王雨霖交代。谁知,他刚把枪拿到手中,就见赵石头圈马回来打扫战场,吓得他急忙躲在了路边的土坎后。

那乡丁在土坎后哆哆嗦嗦地看了一会儿,怦怦直跳的心便平静下来。心想,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送上门的赵石头不就是我的福吗?!我打死了赵石头,不仅能得一千块大洋,说不定还能捞上个一官半职。想到这儿,他举起枪瞄准了赵石头。他自信自己的枪法,这么近一定能把赵石头打死。

正当那乡丁要击发的时候,只见他身后的山坡上白光一闪,他那“啊”声都没叫全就滚下了土坎。

赵石头听到土坎后的响动,跳将过去,那乡丁已经口吐鲜血断了气。他从那乡丁的背上拔出一支飞镖,向四周看了看,见没有动静,遂对着山坡大声喊道:“哪位朋友出手相帮,请现身受我一拜。”

山谷中一片寂静,只有玉仙河欢快的奔跑声。

赵石头凝视这支镖,并非工匠打制,而是人工磨成。他想,用镖之人,失镖无数,磨成一镖至少数日,可见此人深藏不露,不愿见人。

赵石头在那乡丁的身上把镖擦净,双手捧过头顶,冲着山坡喊道:“我叫赵石头,救命之恩,一生铭记,恩人啥时现身就提此镖。”他喊完,冲着山坡深深地鞠了三躬。

这一仗,赵石头缴获八把手枪。五匹马跑了四匹,他把拉回的五匹连在了一起。

赵石头看着自己的战利品犯愁了。补上自己扔掉的手枪,还有六把手枪、五匹马。这么多枪、这么多马怎么办呢?直接上凤屏寨送给他们,张三旺和王长贵肯定高兴,会更痛快地把李秀娟她们三个放回来。可是,这样牛半山会不高兴的,人家用四把手枪和一箱子弹说服凤屏寨放人,这是多大的人情啊。况且,人家还要联络各寨寻找孟春桃呢。想到孟春桃,赵石头判断,肯定是凤屏寨的人把她摸去了,要不然,王长贵怎么会带人抢李秀娟她们三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