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7/10页)

“咱们接着看吧。”刘慈云把怀里的骨灰盒向上抱了抱,冲吕局长说。

“小赵,你就在这儿讲一下白衣阁吧。刘老年纪大了,就不上去了。”吕局长冲导游说。

“好。”导游小赵站在马鞍形的斜梯前,指着梯上的建筑说:“慈云寺第五进院落的主体就是白衣阁,也是慈云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白衣阁的建筑位置最高,依‘二老谈经’而建。大家看,白衣阁后边那座山上并立着两个山峰,就像是一胖一瘦的两个人在促膝相谈,是著名的‘二老谈经’。‘二老’指的就是在此选址建寺的竺法兰和摄摩腾。传说,慈云寺建成后,竺法兰和摄摩腾就在这里一方面广收信徒,讲经说法;另一方面继续研究佛经。那时寺后的山包非常平缓,二人经常坐在山顶,面向天然大佛,聚周围五十三峰之气,采绵亘四十余里寺河之灵,谈经研法,久而久之,佛功渗入山体,又经过岁月的风化剥蚀,渐渐显出了二位圣僧的模样。山石成了两位圣僧的象征,慈云寺历代僧徒都对此山顶礼膜拜,视为神圣。所以说,这两个山峰不在慈云寺五十三峰之列,也不叫‘二老谈经峰’,就叫‘二老谈经’。”

“哎,我看一些书上好像写的就是‘二老谈经峰’啊。”吕局长挠着他那平头惊异地问,“这么说是错的?”

“错倒没错,它本身就是山峰嘛。”徐主任整理一下自己的西装接着说,“我们强调的是它不在慈云寺五十三峰之列,叫峰容易与五十三峰混淆,叫‘二老谈经’更为准确。”

“好,‘二老谈经’。”吕局长说,“小赵,接着讲。”

“白衣阁建于明代,是慈云寺现存最为古老和完整的建筑,白衣阁的匾额就是明代所刻。”导游接着讲,“白衣阁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药师如来和两位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下层供奉着汉白玉白衣大士站像。白衣大士即白衣观音菩萨,是三十三观音中的第六尊,常着白衣在白莲花中。阁内四周绘有菩萨救度众生三灾八难的壁画。”导游讲到这里看了看大家,指着那陡立的马鞍形台阶前的空地说:“咱们不上白衣阁了,请这边走。”

大家走到华严阁西侧的甬道里。导游指着西边的房屋说:“这座房是慈云寺的藏经阁,是收藏经典的殿堂,又称法堂。慈云寺这座藏经阁是佛教徒们最向往的地方,西域白马第一次驮来的经书和唐玄奘到西域取回的经书多存放于此处。藏经阁前,也就是大雄宝殿的西侧的大房就是禅堂,后边的小院是禅院,僧人坐禅、行香、起卧、饮食都在这里。今天门口放着‘止静’,说明僧人正在打坐参禅,不能观看。我们就看一看慈云寺的镇寺之宝——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吧。”

大家来到石碑前,只见那石碑圭型碑首,四周线刻二方连续卷草纹,石碑上部刻着两个大脚印,脚掌和十指上都有图案,十指上方刻着‘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石碑下部刻着文字。导游指着石碑说:“‘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自唐僧从西域带回中国,只在重要寺院供养,后来东传至日本。但经历千余年的风剥雨蚀,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极为罕见,慈云寺这块标有‘大明洪武丁卯刻石’的灵足图碑,是佛学专家认定目前发现的灵足图碑中,具有明显年代、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石碑。具有特别珍贵的史学、考古研究价值。大家看这碑文。”

导游指着碑文念道:“按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波吒厘精舍中有大石,释迦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其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迹俱有千辐轮相,十指皆现华文‘卍’字、宝瓶、鱼剑之状,光明炳耀。昔者如来此趣拘尸那城,将已寂灭,回顾摩竭陀国,蹈此石上,千阿难曰:‘吾今最后留此足迹,示末世众生,令得亲见。或生信心瞻礼供养者,灭无量生死重罪,常生人天胜处。百年之后有无忧王君临此地,匡护三宝,役使鬼神。’告阿难已,行诣拘尸,入般涅槃。及无忧王嗣位,迁都广邑,迹石遂迩宫城,常亲供养。后诸国王竟欲举归,众莫能动。继有外道,凿破此迹,经宿还合。至设赏迦王毁坏佛法,欲灭圣迹。凿已复平,文彩如故。遂移至殑伽河中,寻复本处。前后八遭破除,竟莫能损。大唐贞观年中,有玄奘法师亲往西域求教,亲获瞻礼图归。进呈太宗皇帝,奉敕刻石供养,以广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