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5/12页)
三个女人把烙饼和小米汤一扫而光,李玉贞把碗、筷、木勺放进瓦罐,挎着葫芦,抱起瓦罐,冲刘会贤和王金凤说:“我去刷碗。”
“注意安全。”王金凤用包烙饼的白粗布包住盛咸菜的瓷碗,抬起头看着李玉贞深情地说。
“嗯。”李玉贞冲王金凤点了点头。
“慢点儿。”已经躺下的刘会贤又欠起身,冲李玉贞摇了摇右手。她吃了东西,恢复了体力,但她看着李玉贞还是满脸的忧郁。
“知道了。”李玉贞抱着瓦罐高兴地一蹦三跳到了洞口,回头冲刘会贤和王金凤灿烂一笑,转身贴在巨石上,像李铁柱一样向四周看了好一会儿,确定远近都没有情况,曲膝着腿快步跑进了小树林。
李玉贞从小树林向下走,走到谷底。洪水冲出的石道自然成了人行道,她顺着石道向山里走,走了约一里地的光景,突然感到眼前一亮,抬头看,石道尽头,突起一块平地,平地上面升腾着一团烟雾。李玉贞一惊,急忙躲在一堆灌木丛后。透过灌木的枝条仔细观察,才发现那不是烟雾而是一团水蒸气。那团水蒸气散发到周围的植被上全成了雾松,洁白如玉,晶莹剔透,远看犹如干枯的山脉怀抱一块巨大的白玉。那地方就是日月潭,在远古时期就有“青龙抱玉”的美誉,是青龙山冬季一大盛景。因为那潭壁近似圆形,白天映日,夜晚含月,被人称为日月潭,也有人称其为“青龙抱日”和“青龙抱月”。另一种说法是,在晴天丽日的早上和傍晚,有缘人能看到那潭里同时装着太阳和月亮。总之,晴好天气,昼夜都有游人来玩。自从日军占领巩县以后,这里就没了游人。但是,从周围那么多条小道来看,战前是有不少人来这里。
李玉贞绕过日月潭下的冰挂,从一条小道走到潭边,看着一汪青水深得发蓝,不敢近前。巩义人有句俗话,叫“近怕鬼,远怕水”。说的是,在离家近的地方,知道哪里有死人,害怕那里闹鬼。到离家远的地方,不知水的深浅,害怕自己溺水。李玉贞倒是不怕溺水,她会游泳,但是,她怕在这寒冬腊月里滑进水中,可是一件替换的衣服都没有啊。
李玉贞抱着瓦罐站在原地观察,发现那日月潭的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三面环山,一面临谷。临谷的一面是块平地,也是条大路,潭水几乎要漫过路面。不仅潭中的水不结冰,就连靠近潭水的一半路面也没有结冰。那条大道从潭边到谷边,地面上冒着蒸气、汪着湿土,又渐渐变干变白、结着薄冰、挂着白霜。
温泉,是温泉。李玉贞从心底赞美这大自然的神奇,慢慢地迈着碎步走上那湿润的潭边大道。潭边的水很浅,清澈见底,李玉贞看一眼就消除了她对潭水的恐惧。她选择了一处人们用青石板垒砌的水岸,健步走了过去。那青石板很大,长约三米,宽约半米,厚度她看不清,因为下部浸在了水里伸向潭底。清石板上湿漉漉的,也冒着蒸气。
真是仙境。李玉贞身穿八路军军装,腰别盒子枪,肩挎大葫芦,胸前抱着一个瓦罐,站上青石板,犹如仙女下凡一般。她看着潭水中自己的倒影,英姿飒爽,就像站在镜前一样自我欣赏。她扎着两条小辫,整张脸就像心的形状一样,有条迷人的下颌线,尖尖的下巴右侧长着一颗豌豆大小的黑痣。特别是那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像是会说话似的忽闪着。她抱着瓦罐,不断地做着造型,不知情的人一定会认为是一位女八路在潭边跳瓦罐舞。她能歌善舞,八路军和老百姓都说她舞跳得好,可是,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跳舞的全貌,因为她所见到的最大的镜子,也只有脸盆那么大小。今天,她在日月潭里,看到了自己跳舞的天才,心想,把日本鬼子打跑后,她就专攻唱歌舞蹈,当个舞蹈家。当她抱着瓦罐做弯腰、蹲下的动作时,看到水中的自己是个大花脸,满脸的战火灰垢,就像一个小丑。她冲着水中的小丑龇牙、摇头、做鬼脸,水中的小丑就给她同样的回报,她咯咯地笑出声来。
李玉贞放下瓦罐,抱起袖子,把手伸入水中。温的。她的手明显地感觉到水的热度,开心地向两边一划,潭水掀起两股波浪,产生两组涟漪。她的身影在潭中摇摇晃晃地隐去,波浪消尽,涟漪向远处扩散,一圈一圈,越来越大。她开心地划呀划呀,浪花不断,涟漪不断。她看不到自己的笑脸,也不愿再看那张花脸。战争把那张美丽的脸玷污了,只有消灭战争,洗尽硝烟,她那张美丽的脸才能真正绽放美丽。想到这儿,她停止了划动,掬起一捧水,低下头洗一把脸,脸立刻就感受到了温暖。她接着洗第二把,三把,四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