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战起(第4/5页)

当然,除了就兵马规模处于绝对劣势之外,守军也并非没有其他的优势。

冯翊、文瑞临对具体的军事防御指挥也无权干涉太多,也就没有耐心参与具体的作战方案制定中去,在萧瑟寒风中登上石梁县城楼之上。

石梁县除了西面、西北五尖山边缘及余脉区域山岭起伏外,境内大多数地域都是平原,站在城楼之上往东望去,更是一马平川。

虽说石梁县以东乃是一马平川,几乎没有地形上的起伏,但不意味着楚军能够像狂风骤雨一般,毫无阻拦的往西面扑杀过来。

站在城楼之上,天气晴碧,似被寒风吹得发白,不借助铜望镜也能将三四十里方圆的地势尽收眼底。

交错的溪河间,到处都茂密的树林、风吹过荒草起伏不起的草浪,不多见的几条土埂道往极目远处延伸,连接着梁楚边境线的几座防御军堡。

石梁县东部地区,夹于洪泽浦与樊良湖之间,千百年来都是水网密集之中。

残酷而年深日久的战事,摧残着这座建县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以及附属的土地。韩谦从淮东手里接管石梁县时,编籍民户甚至都不满一万。这种状况,导致石梁县大片土地数十年前就荒废下来,大量的乔木、灌木撒欢似的生长起来。

沟渠长年失修,特别是近年来禹河夺淮入海,洪泽浦沿岸洪水泛滥,使得石梁县以东,早已经变成密林与沼泽、溪河交错的区域。

虽然这些年淮西人口比最低时翻了三倍还多,但淮西东湖、淮阳以及永阳三个核心工矿区主要利用低山丘陵区的丰富水力资源分布,使得淮西新迁入的农耕人口,也主要在这些工矿区的外围安置,而不是直接安置到平原区域。

这种特殊的工矿农耕格局,使得淮西传统的农耕区,即便在人口大幅增涨之后,也未必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石梁县而言,人口从最低不足一万,目前已经快速增涨到五万丁口,但五分之四的人口主要集中栖息靠近五尖山北段山区的县西。

县东区域,乃至棠邑县东部与扬州交界的区域,作为梁楚的缓冲区,甚至有意的一直荒废下来。

石梁与东阳看似仅隔着一条樊川河,但杨元演率楚州军杀来,在沼泽、溪河及密林间行军的通道也仅有极为有限的几条。

在这有限的几条通道上,大梁也修筑有坚固的军堡。

诸部兵马也主要将集中在这几处通道上迎击进犯的楚州军。

当然,楚州军从九月上旬就有大批斥候渗透过来,九月下旬更是征调大量的民夫先在樊川河东岸砍伐林木,拓宽出兵的通道。

十月初八,冯翊、文瑞临随赵无忌赶往前锋线,看到一排排或高或矮的栅墙,在密林、沼泽间层层叠叠的树立着,营寨就修造在土路旁密林开辟出来的空旷场地上。

虽然双方此时都还没有正式宣战,但双方的斥候游哨就开干了。

简陋的大营辕门上悬着数十颗砍下的头颅,早的都已经被风吹干,还依稀还能辩认临死时的狰狞神色——这是曹霸一贯的风格。

“杨元演这些年好不容易攒下八千骑兵,这些骑兵应该不会直接从樊川河方向杀过来,太多的密林、沼泽,骑兵发挥不出战斗力,但杨元演不会不将他手下最精锐的战力,投入对他这辈子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搏的战事中来。”

曹霸看到赵无忌,嚷嚷道。

“看眼前的情形,他极可能派步卒主力越过樊川河,与我们胶着作战,将我们缠住,然而他这八千骑兵从扬州境内借道,直接杀到我们后面去!你仅留卢泽两千骑兵在后面作预备队,怕是不够——照我的意思,换预备役旅的兵马调到前面来,我与李碛两部后移,在石梁县南部等着杨元演这孙子入彀!”

“杨元演未尝没有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赵无忌抓住猩红的大氅,说道。

叶非影骑着一匹白马,穿着红色的袍甲,仿佛一簇火焰在萧瑟的树林间跃动。

曹霸撇撇嘴,看不惯,但也不能说什么,只能装作看不见。

赵无忌眺望着营寨外密林。

虽然入秋后,很多乔木树叶凋落,但还是有很多常绿灌木纠缠生长在林间。

很难想象这片林地,数十年前是肥沃的田野,还能隐约看到不少残破的村寨屋舍分布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