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隐(第3/4页)
“一石十五缗钱,比这两年最低时涨了三倍,但相比较当年一石粮贵值百缗钱的天价,还有很大的距离,更何况安宁宫此时也在着手想办法从西面的州县以及江北调粮过来平抑粮价了。”青年不以为意地说道。
“金陵以西,荆襄、湖南已经不受控制,下一步甚至会严格控制粮食往东输出;鄱阳湖连年大水,四周诸州山多地少,洪袁江池赣诸州即便没有观望的心思,手里也没有余粮,甚至还会随着岳阳在鄂、黄州不断增兵,江池等州也会随之招兵买马,加剧粮秣的消耗。江北历来都是多战之地,十多年来多事,就没有平息过,安宁宫就算控制着寿州、巢州、滁州,能征用的粮食也只能先勉强保障他们十数万兵马的粮秣补给,但难以兼顾人数众多的平民,”老者说道,“这些形势看上去并没有特别的险恶,但我们要将楚州已有及将有的心思考虑进去啊!”
“楚州打的心思是想一步步收紧金陵的粮秣供给,最终要他们因断粮而不战自溃?”青年震惊问道。
“静山庵一战过后,楚州军便迫不及待的从你二叔手里夺走丹阳,又将你二叔他们五万人驱逐到西浦河一线就粮,便多多少少有这个心思吧。他们走这步棋,除了用你二叔他们手里的老弱妇孺消耗溧阳、江乘一带的存粮,又将溧阳以东经湖州过来的商道封住。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特别的担忧,毕竟楚州当时应该是做了两手准备,或许更倾向于速战速决。不过,梁国大乱,令楚州一年之内无惧北面的压力,而岳阳那边调李知诰去守鄂州,郑家也会重点经营黄州,做出渔翁窥利之势,只怕叫楚州军更难下决心速攻金陵……”老者说道。
“楚州军怕强攻金陵,伤亡太大,或与安宁宫两败俱伤,最终只会叫岳阳渔翁得利?”青年问道。
老者点点头,说道:“楚州一旦没有要速战速决的意思,他们能有的战略选择,就会变得极有限!”
“随着越来越多的寿州兵马从宝华山西麓登岸,江乘等地的平民为避祸,都纷纷逃入金陵城中,而有难民想往东逃入润州、苏湖,则会遇到楚州兵马的拦截、洗掠,他们现在就已经有计划的将人往金陵城里赶?”青年突然察觉到他所搜集的信息,也有一些很明显的蛛丝马迹,问道,“父亲是说韩谦已经窥破楚州的计划,袭攻丹阳而不守,就是要破坏他们的计划?退守茅山,也是确保金陵东南角留出一个不受楚州军控制的缺口?”
“应该是如此,”老者说道,“双方是否有这样的心思,你且看楚州军攻不攻茅山以及韩谦守不守茅山,便能验证了!”
“想那茅山南北不过二十里,楚州倘若不容韩谦据守茅山为金陵打开一个缺口,韩谦手里仅三千不到的残兵、近五万妇孺,就粮都成问题,要怎么守茅山?”青年不解的问题。
“看他编女营,或有以妇孺守茅山、以精锐游走山外的打算吧?”老者说道。
“这种打法,他能支撑多久?”青年犹是不解或带有一丝不屑的问道。
“知其不可而为之,方为大勇。”老者叹道。
青年转脸看向山涧,显然对老者的话也不屑一顾,或者说对韩谦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为不屑一顾,暗道这不是匹夫之勇吗?
观主云朴子将青年的反应看在眼里,将一枚棋子拍在棋盘上,跟老者说道:
“不管怎么说,韩谦潜到金陵擅夺兵权,大概也非你所指望的良贤之臣。”
“何为良臣?”老者问道。
观主云朴子微微一笑,不回答老者的问题。
看到青年对云朴子的话却颇有同感的样子,老者心里一叹,心想要是秀儿心里没有念想,神陵司所谓的心术不可能发挥作用,但他这辈子历经无数风浪,知道最难撼变的是人心。
他此时也懒得跟同样是一大把年纪的云朴子在这里勾心斗角,将心思转到棋盘的残局之上。
青年跟老者说道:“我看到二叔随韩谦他们一起进茅山,我要不要去见一见二叔?”
“你们一个个翅膀都长硬了,我硬要将你们留在身边,你们心里多半会生怨气,再说我这病入膏肓,想拦也拦不住你们两三年了,”老者拈着一枚棋子,轻叹一口气,说道,“你要记住几点,豫章王杨致堂城府比你想象得要深,不然杨氏宗室那么多旁系子弟,就他能封郡王以守洪州。你二叔难成大器,你此时去见你二叔或韩谦都行,但不要说我在山间,要是有可能,你还是尽可能助韩谦守茅山,不要与他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