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5/7页)

中午前来送饭时,孔汉文发现董明德和杜聿明正在谈话,便站在门外等待。两只耳朵支得高高的,一直静静听着。

屋子里,传来董明德的问话声:“真的要到这一步吗?”

沉默了一会,杜聿明才又接着说:“你想想,白崇禧不愿意出兵,第六、第八兵团肯定要援守蚌埠,南京拿什么救援我们呢?现在天降大雪,空投又跟不上,部队这么多人,已经处于挨饿受冻的状态。我们说决心固守,可这种情况下又能固守多久呢……”杜聿明的声音沉低,孔汉文只能听清只言片语。

董明德的声音较高,孔汉文听得较为清晰:“既然这样,您何不直接到南京去和老头子当面讲明,寻找对策呢?”

杜聿明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心里很清楚,自从黄维兵团被歼灭后,自己原来在南京的靠山何应钦部长已经通电辞职了。蒋介石虽然对他赏识有加,却还没有到视为股肱的程度。沉默片刻,孔汉文隐隐约约听见杜聿明对董明德说:“我去也没用。你看‘徐蚌会战’刚开始,就制定了‘山东清剿计划’‘徐蚌会战计划’等,结果没有一个能按计划实施。委员长总是变来变去,弄得我们也无所适从。就像这次吧,从徐州撤出后,本应尽快向蚌埠靠拢的,中途又命令我们停下来救援黄维兵团,结果黄维没救出来,反而把我们困在了这里。”

停了一下,杜聿明似乎觉得自己说得太多了,又像表决心似的说道:“不管怎样,我对校长是忠心不二的。我带领部队在这里坚守,等待时机。如有万一,不成功便成仁,绝不向共产党投降……”

“报告,饭送到了!”等了一会,见两人不再说话,提着饭篮站在门外的孔汉文喊了一声。

“进来!”杜聿明喊道。

等两人吃过饭,杜聿明外出巡查部队布防情况,孔汉文过来收拾碗筷,顺便和正在剔牙的董明德唠了一会嗑。在看似无意的闲扯之中,孔汉文把自己刚才没有听清的杜聿明的话一一做了验证。

此刻,杨云枫也在利用堑壕搭建成的隐蔽所里来来回回地走着,时而眯起眼睛思考,时而抬头凝视屋顶。杨云枫身旁的邵晓平提示大家保持安静,大伙儿都很自觉,谁也不去打扰“孙参谋”,都知道这会儿他的脑子在琢磨要紧的事儿。

的确,杨云枫想的正是如何尽快联系上孔汉文并与他见面。

杨云枫想出几个方案,一是派邵晓平扮成国民党兵混进去,伺机寻找孔汉文。这样做虽然直接简单,但风险比较大。尽管邵晓平一再主动请缨,杨云枫还是没批准。原因是邵晓平根本没在国民党部队里待过,言行举止容易露出马脚,而且忽然之间出现个新面孔,难免要引起他们的怀疑。

二是利用电台呼叫孔汉文的新代号。孔汉文原来所在的“剿总”后勤处已经和杜聿明的“前进指挥部”的后勤处合在一起,不知道他能不能接触到电台,盲目呼叫他能否收到,没有把握。

三是找个改造好的俘虏兵,在自愿的基础上送他回去,可以携带信件,让他去找孔汉文,待联系上后再确定接头时间和方式。这个方法在双堆集战场上就利用过,事实证明还是很实用的。

想到这里,杨云枫一拍脑袋:“好,就用这个法子!”

杨云枫在邵晓平的陪同下赶往团部指挥所。在行动之前,他还需要和团长好好合计合计,此事需得到他的配合支持。

团长知道“孙参谋”的真实身份,一看杨云枫来了,赶快上前迎接。杨云枫把自己想到的几个方案讲了一遍,并逐一分析每种方案的利弊。说完了,杨云枫问道:“你怎么看,觉得哪个方案好呢?”

“我也觉得第三条比较好,比较稳妥。”团长接着又说,“现在我们团每天都能抓到俘虏,只要对他们晓以利害,讲清道理,再让他们回去找人,他们应该能同意。况且他们那边缺少粮食,都吃不饱了,也不怕他们去了不回来。”

杨云枫点点头说:“好,你赶快叫几个这样的人来,我从中选一个,让他把我给汉文的信带过去。”

团长打听后知道昨天夜里从对面偷偷爬过来几个国民党士兵,这会吃饱了正在睡觉。“别睡了,我们团长叫你们过去有急事。”团长的警卫员跑过去叫醒了他们。几个人颤颤巍巍地爬起来,跟着警卫员来到了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