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3/6页)

夺取宿县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解放军既然已经攻击得手,又岂能让国民党军队轻易拿走?激烈的争夺拉锯战每天都在进行。最后,国民党军队对宿县的攻击不但没有奏效,反而连黄维的十二兵团也被严严实实围困在了双堆集附近。黄维的十几万人马被包围后缺粮少弹,只能靠空投维持生计,哄抢粮食事件屡禁不止。战局未开,败象已现。

与如同困兽的黄维十二兵团相比,此时解放军拥有强大后方支前队伍的巨大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来自各地的支前队伍源源不断地把粮食给养、弹药输送到前线,参与作战的解放军部队完全没有后勤供给上的后顾之忧。徐州“剿总”曾多次企图通过空军侦察寻找解放军的后勤基地,然后轰炸破坏,但始终没能达到目的。倒不是解放军的后勤基地隐蔽和防护如何严密,而是解放军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后勤基地。他们的后勤基地在广袤的淮海大地上,在人民群众当中。浩如烟海的后方老百姓织成了一张坚韧密集的支前大网,割不断,撕不破。所以,徐州“剿总”派出的几架轰炸机只能漫无边际地侦察,毫无重点地轰炸,追着无数时隐时现的支前队伍跑,对解放军补给线的破坏十分有限。

鉴于飞机侦察对能见度要求较高,敌人一般白天出动比较多,晚上比较少。为了避免队伍受损,李指导员召集云林、文华、铁锁等几个支队长研究对策。

作为队长,云林在支前过程中一直在总结与敌人飞机斗智斗勇的经验,他说:“根据这一段敌机的侦察轰炸时间,俺看出了点头绪,他们一般在上午吃过早饭至晌午头,下午上工点至晚饭前出动,中午要回去歇一会。俺认为咱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规律开展行动,和他们打打游击。他们出来了,咱们就找地方隐蔽休息,等他们休息的时候,咱们再行动。”

云林讲完后,好朋友文华第一个说话:“俺同意云林的意见。大队人马隐蔽休息的时候,可以派两三个机灵点的人前去探路。路途熟悉了不但费力少,还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铁锁上次在行军途中遇到飞机轰炸受过伤,半只耳朵被弹片削去了。此时的他先是摸了摸耳朵,然后说:“上次俺出事,吃的就是扎堆的亏,要俺说,最好采取分散行进的方式,把原来的大队人马分成十几个小队,每隔半个钟头出发一队,以减小目标,这样的好处很明显,即使遇到敌人的侦察机和轰炸机也方便隐蔽,即使被轰炸损失也小……”

就这样,大家讨论了大约半个小时,最后李指导员结合大家讲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夜间比较黑,不太好走路,效率不高,咱们以休息为主,天刚亮时就开拔,不要停下来吃早饭,一口气走上四五个小时,等觉得敌人的侦察轰炸机该出来的时候,咱们再休息。中午敌人的飞机回去加油休息,咱们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休息还要抓紧赶路。下午的时候,咱们把大队伍分成小组分批出发,就这样一直走到天黑看不清路了再休息。大家说好不好?”

“好!”虽然这样与原来计划有很大差别,而且也会更累更辛苦,但为了确保安全,大家还是一致赞同。

杨云林随即把队伍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小组长带领各自小分队按照计划行事。

冬天早上四五点钟,正是人最困的时候,走了一天的人此时哪怕能多睡一分钟的觉都非常满足,李指导员、云林、文华、铁锁强忍着疲累和困意,每天总是早早爬起来招呼大家,他们要重点盯的是平时不太积极的杨老四、冯槐树等几个人,每次都得先喊他们。

“老四,起来了,要走了。”

“啊,天又亮了,好,好。”杨老四迷迷瞪瞪坐了起来,等云林喊了一圈回来,他又歪在那里睡着了,云林只能对着他的耳朵再大声吆喝:“老四,肥肉炖熟了,快起来尅一碗!”这时的杨老四才一跃而起……

冬季白天短,黑得比较早,傍晚时分已经看不清路了。为了抓紧赶路,杨云林带着大家伙儿还是不停地前进,直到晚上十点多,大家实在走不动了,才在经过的村庄找个地方露营休息。由于时值深夜,他们尽量不惊动和影响村里的老百姓,就在村头找个空旷的地方安营扎寨歇歇脚。紧赶慢跑了一天的路,大部分人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他们不再生火做饭,而是简单吃点干粮倒头就睡。杨云林安顿好自己的车子,便和李指导员一起四处巡查,检查车辆停放、人员和周边的安全问题。这一次,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两人心头一震,杨老四等几个人横七竖八躺在麦秸垛四周,冯槐树等一些人蜷曲在坑洼不平的磨道里,铁锁几个人钻进了人家的地窖里,实在没有地方了,文华和其他三人无奈睡在了一户人家骚臭刺鼻的废弃羊圈里……看着眼前的一切,李指导员眼含泪水,感慨万千:“多好的老乡啊!一个多月来,尽管最初有些人思想上对支前顾虑重重,有些人身上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个别人甚至还可以说自私自利,但经过战火的锤炼和洗礼,现在的他们吃苦耐劳、顾全大局。他们本是最平凡最普通的百姓,但现在他们也是这场战役的伟大战士,尽管他们手中没有枪弹,没有在前线冲锋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