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6/6页)
虽然突围之前没有经过仔细侦察,但孙元良知道十六兵团所属的四十七军一二五师在这边防守。现在西南方向打得激烈,部队都被吸引过去了,这边的枪声反而不如那边猛,他们一行人就朝着枪声稀落的地方跑。逃跑途中,孙元良还对同行的几个人传授经验:“我们尽量往人少的地方跑,如果碰不到共军,我们就往外跑。如果碰到了,我们就把枪口掉转和他们一致,制造正在打仗防守的假象。”
久经沙场的孙元良“逃跑”经验的确丰富,这一招果真救了他。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一二五师败下阵来,其残部向河南夏邑方向逃窜,遭到冀鲁豫军区部队的追击,师长、副师长等不少人被俘虏。化装后的孙元良随着少量散兵在安徽亳县附近侥幸突围,冒充农夫逃到河南信阳,经过流离转徙,最后回到南京,算是捡了条活命。
孙元良的这次孤军突围,致使十六兵团主力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解放军歼灭,群龙无首的残部突围不成,乱作一团,只得狼狈逃回包围圈。
这里补说几句黄埔一期生孙元良。
在漫长的行伍生涯中,孙元良曾多次被人讥讽为“飞将军”。除了这次淮海战场上的化装逃跑外,还有一次较为出名的逃跑是在抗战时期。当时日本侵略军攻破首都南京时,任南京守军七十二军军长兼八十八师师长的孙元良竟然丢下自己的部队,独自逃跑,躲入南京的外国使馆中避难。一时间舆论大哗,群情激愤,众人皆曰可杀。此次战败,虽然蒋介石又一次宽宥了这位心腹,然其行为实为天下人所讥笑和不齿。
1949年底,背着战败丧师之责的孙元良去了台湾,从此极少露面,直到最后选择了退役从商。晚年的孙元良对自己经历的风风雨雨缄口不语,其子孙祥钟,即台湾影视明星秦汉,曾回忆说:“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女,他也很少说起过去参与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