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3/5页)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内战形势的变化,蔡云邈好几次打算带领部队起义,第一次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被迫中止。后两次组织上没有同意,认为他在国民党内部收集情报较为便利,在隐蔽战线往往能够出奇制胜,比起义更能发挥较大的作用。1947年底,考虑到蔡云邈与杨云枫的同学关系,上级党组织指派杨云枫与他直接联系,同意他把组织关系转到中共华东局,并指示他利用担任一一〇师师长的有利条件在其内部秘密成立中共地下党组织,有意培养一批骨干力量,以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保证起义成功。
十二兵团成立后,蔡云邈认为八十五军如果能划入其中,跟随黄维东进徐州,可能对情报收集及下一步战场起义更为有利。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八十五军一直被白崇禧牢牢控制,这个军的军长吴绍周也是白崇禧最信任的人,白崇禧想让八十五军防守汉口的大门。如被调走,指挥大权就被蒋介石夺了,不会再听他这个华中“剿总”司令的指挥。吴绍周有白崇禧罩着,当然也不想让自己的人马脱离华中“剿总”序列。在这种情况下,蔡云邈非常着急,他给杨云枫发去密电:“须竭力促成八十五军并入第十二兵团,这样方有转圜余地。”
杨云枫来到华野指挥部,把电报呈递给了粟裕:“报告,‘玫瑰’来电。”
粟裕认真看了看电报,考虑了一会,说:“‘玫瑰’的来电很及时很重要啊!马上把“玫瑰”的意见传达给南京的‘孤雁’,让‘孤雁’想想办法。”
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孤雁”在南京使尽浑身解数……
天遂人愿。八十五军最终并入了十二兵团。接到国防部命令后,吴绍周依然消极待命。蔡云邈只得好言相劝:“吴军长,说心里话,我们和您一样都不愿意并入什么狗屁十二兵团,但上峰三番五次地催促,如果您一直按兵不动,一定会惹怒委员长,要是真的那样,咱们八十五军可就倒霉了。我们这些师团长都无所谓,但您千万不能出事。您出一点闪失,我们可就没有主心骨了!”蔡云邈“推心置腹”的话感动了吴绍周,他拍着蔡云邈的肩膀说:“云邈老弟不但替我分忧,还替咱们八十五军的前途着想,我没看错人,就按你的意见办。”就这样,吴绍周带着八十五军磨磨蹭蹭地动身了。
在蔡云邈的一一〇师内部,绝大多数官兵对向东开拔意见也很大,公开骂蒋介石是催命鬼,从心底里不愿离开湖北。但是,对使命在身的蔡云邈来说,部队拉不出去,起义行动就不能进行。蔡云邈把中共党小组成员秘密召集到一起,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告知大家,说这次是一一〇师起义的最佳时机,意义重大,不容错过,一定要把官兵带过去。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后,蔡云邈要求所有党员全部行动起来,多结交一些朋友,把他们拉到我们战线上来。同时,考虑周详的蔡云邈采取了一个笼络人心的办法,对官兵和家属进行安抚,不但让官兵回家探次亲,还给军官家属发放三个月的大米和薪金。这项措施实施后,一一〇师官兵的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蔡云邈顺利地把他们从湖北带向了淮海大地。
一天,八十五军即将赶到安徽阜阳时,突然接到白崇禧的电报:“绍周接电暂停待命。”蔡云邈的一一〇师是全军的后卫,电台收发组归他们护卫,按照惯例,应由收报员收到电报交蔡云邈然后才呈送军长吴绍周。蔡云邈一看,这封电报如果到了吴绍周手里,他非得变卦不可。于是,他冒着危险不声不响地把电报扣了下来。
八十五军行动非常缓慢,一路上走走停停。原因之一是行军线路河道纵横,河上桥少又非常窄,必须架桥。本来前面部队通过时架设了简易桥梁,八十五军出发得晚,游击队已经把桥破坏了,他们不得不重新架桥。还有一个原因,八十五军随身携带的粮食消耗很快,计划在路过的地方征粮,但当地政府人员都躲起来了。这两点还不是导致八十五军行动迟缓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是,行军途中,当八十五军通过收音机获悉黄百韬兵团被围和宿县张绩武被俘的消息,官兵们人人自危,士气低落,个个心想能拖一天是一天。就这样,在黄维的严令督促下,八十五军直到11月20日才抵达蒙城,与十二兵团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