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章 第三次打击(7)(第2/2页)

没人傻乎乎去问为什么朱可夫不把意见对华西列夫斯基全盘托出——这在政治上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决定朱可夫下战役决心的已不是纯粹军事因素,更多地掺入了政治和其他方面情绪的考量。他前次已对华西列夫斯基暗示,两人在重大决策上不能完全一致,这不仅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红军的前途和命运。

朱可夫显然比华西列夫斯基更能明白斯大林决定放弃列宁格勒的用意:在后者看来,这决定多半是为了改善不利的战线态势,而在前者眼中,这标志着斯大林同志已基本下定决心要和轴心媾和了,双方唯一的分歧在于具体条件还谈不拢,所以需要再磨一磨。朱可夫认为计划的着重点就在于帮助下定决心、加快议和进程:要么是进攻成功,红军取得一定优势从而迫使德方答应布尔什维克的条件;要么是进攻失败,红军丧失最后的进攻能力,帮助斯大林同志下定决心接受德国条件——德国人会不会继续提高要价还在两说之间。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看问题是有明显分歧的,很多时候甚至截然不同。就放弃列宁格勒这件事,华西列夫斯基的解读是出于军事需要——缩短了战线、节约了兵力,赢得了宝贵的重整机会,而朱可夫的解读是出于政治需要——斯大林同志需要试探一下德国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试探一下国内民众对与德国停战媾和的接受度,以及如何看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