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解不开的古物迷踪是历史的宣言(第2/13页)
1978年建军节,历史上唯一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奏响了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
欣赏着编钟演奏的优美的乐曲,人们不禁生出疑问,这究竟是什么人的墓葬,为何会有如此华贵的编钟作为陪葬品?
在65件全套编钟里有一件最显眼的大钟,它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悬挂在巨大的曲尺形钟架最下层的中间。重要的是,钟的镇部刻有31字铭文,铭文的内容没有一字是涉及乐律方面的。这说明此钟与曾侯乙编钟原本不是一套,应该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的。学者们还发现,它代替下层最大的一件编钟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显示了它的重要性。铭文中的内容记载了这个大钟的来历。
原来,这是楚国送给曾侯乙的礼物。据历史记载,即楚昭王10年,吴王阖闾和他的同胞兄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五战获胜,最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破城之时,楚昭王慌忙从郢都逃走,到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经过几番辗转,楚昭王逃到了随国,即历史上有名的“楚昭王奔随”。吴王阖闾听说了,立即率兵追到随国。这时曾侯乙保护了楚昭王,楚昭王因此感激不尽。后来,楚国援军赶到了,大败吴军,吴王只好带兵离开了楚国,楚昭王终于得以保全性命,回国复位。到楚惠王(即楚昭王的儿子)时,为报答曾侯乙的救父之恩,就将此钟送给了他,以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
就此可以确定,这是曾侯乙的墓穴,这套编钟也被命名为曾侯乙编钟。
一个问题解决,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既然是曾国的国君,为何他的墓穴会在随国被发现?
一些学者认为,随国其实就是曾国。一国两名的情况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譬如晋又称为唐,韩又称为郑。随国、曾国国君都姓姬,且一些考古遗迹显示,两国也有很深的渊源。但是另一些专家对此种说法抱有怀疑,在关于西周的文献中,对曾国和随国都有明确的记载,两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若说曾国就是随国,还有待商榷。
孰是孰非,一时难有定论。曾侯乙的墓葬地点之谜,只有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作为依据,才能解开。
究竟是谁拿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主要讲的是蔺相如怎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替赵国保住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然而,和氏璧的故事并没有到此就完全终结。
后来,秦王嬴政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并从赵国又夺回了那块和氏璧。秦王自封“始皇帝”登基后,为了显示自己“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特地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并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传国玉玺外部螭龙盘踞,张牙舞爪,是皇帝独尊和无上权威的体现。当时著名玉工孙寿刻制玺纹,著名书法家李斯题写玺文。自秦始皇后,传国玉玺开始辗转流传,历代帝王都视之为承天受命的神圣之物,为得到它而费尽心机。
除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巨大外,传国玉玺格外引人注目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在流传过程中时隐时现,且到目前为止仍下落不明。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洞庭湖时,突然风浪四起,秦始皇的船面临被掀翻的危险。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以此祭祀水神,压住波浪后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说完就消失了。传国玉玺重新回到秦始皇手中。
秦末,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登基后称其为“汉传国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逼迫掌管玉玺的孝元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扔掷地上,玉玺被摔掉一角,后来用金将其补全,因此留下瑕痕。
王莽政权被推翻后,玉玺落到了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年动乱时,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后来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从此孙坚做起了皇帝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诉袁绍,袁绍得知后,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又重新回到汉献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