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解不开的古物迷踪是历史的宣言(第10/13页)
其实受汉文化的影响,西夏有自己的方块文字和历法,还有一套完整的政治和宗教体系。近年来西夏文字也屡有出土,但是,完全解读破译西夏文还很难做到,所以这一西夏文化的载体,还不能告诉我们有关于这段历史更多的信息。然而当西夏王陵被发掘出来之后,虽然它本身有许多未解之谜,但这让人们对了解西夏的历史又有了信心。
西夏王陵对人们来说是神秘的,主要表现在至今没有人能破解其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谜团。由于缺乏文献记载,现在考古学家还难以确定陵区每座陵墓的主人是谁,西夏陵区的每一座帝陵,都是由宫城和其他附属建筑组成的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它们均坐北朝南,基本结构大体相同。如果从陵园宫城的墙垣形制考察,其平面结构像一个倒置的“凸”字。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这在未被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于是便有了“陵塔”之说。但陵园之内为何会有塔式建筑,其功能作用又如何,目前还少有人能说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要建在陵园的西北隅,学术界的说法也莫衷一是。
自20世纪70年代初西夏王陵被发现以来,它一直在人们心中保持着神秘感。后来,专家们绘制了一个关于西夏王陵的精确坐标图,人们惊讶地发现,九座帝王墓组成的正是一个北斗星的图案,而它的陪葬墓也都是按各种星象的布局来设计的,这更增添了西夏王陵的神秘色彩。
西夏王陵无处不透露着神秘的色彩,但人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金字塔”之谜必将被破译,而当年突然湮灭的西夏文明也必将重见天日。
护珠斜塔不倒的玄机何在
在我国上海松江的天马山有一座护珠塔,这座塔建于宋代,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但令人觉得神奇的是,它是一座斜塔,而且较之比萨斜塔的斜度还要大。
那么这座塔是从何时开始倾斜的?为什么至今没有倒塌?有人说这座塔里藏有宝贝,由于不断有人来此挖宝,所以致使塔身倾斜;也有人说是一场天火把塔烧斜的,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松江博物馆收藏的《干山志》中有明确记载,这座塔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建塔人叫周文达,因为他征战有功,高宗就赏赐给他两件宝贝,一件是打仗用的银色盔甲,另外一件是五色舍利子。周文达得到宝贝之后,很是高兴,但又怕别人觊觎,于是决定把这两件宝贝供藏起来,选来选去终于决定把宝贝藏在自己的老家松江天马山。周文达回到家乡之后,便在山上建了一座家庙,把银盔甲供在家庙里,然后又在山上建了一座塔,专门保藏舍利子,此塔遂取名为护珠塔。
若果真如此,护珠塔修建的时候是不可能斜的,因为出于对皇家赏赐的尊重,周文达不可能建一座斜塔。有学者为此还找到了佐证,找到了一幅明代描绘天马山风景的古画,从画中可以看出,护珠塔的形象是垂直耸立在山间的,这说明护珠塔至少在明代时并不倾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护珠塔倾斜至此了呢?
传说几百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几个神秘人来到护珠塔脚下,他们用镐在塔底刨个不停,一阵忙碌后,就将护珠塔的镇塔之宝给挖走了,于是护珠塔就倾斜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听说塔里埋藏了舍利子便慕名前来朝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香火非常旺。到了乾隆年间,朝拜时焰火掉在塔心里,造成了火灾,于是护珠塔就摇摇欲坠了。
传说虽如此,但是人们却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塔身并没有向破损的西北洞口方向倾斜,而是向相反的东南方向倾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此,早年参与护珠塔保护工作的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杨家佑给出了答案:塔建在一个山坡上,从土层来讲,东南土深一点,西北土浅一点,那么它的基础是一边硬一边软,这就是塔倾斜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乾隆时期的那场大火对塔身破坏比较严重,也进一步加剧了塔身的倾斜。
虽然护珠塔倾斜的真正原因被找到了,但这座斜塔会不会突然倒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