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场上的较量,玩的就是谋略(第7/14页)

当一切都审查明白之后,假的柔福帝姬立刻被下令处斩,作为驸马的高士荣也被削夺了驸马都尉的爵位,之前指认柔福帝姬是真正公主的宫人也全都受到了牵连。

一件真假公主的案件至此就水落石出了,但是这些就一定是事实的真相吗?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根本就没有什么假的柔福帝姬,被处斩的其实就是真正的公主。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胆敢欺瞒皇上。再加上事关皇族,人们一定会很小心谨慎,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那些宫人是绝不敢断定公主是真的。

那么,为什么宋高宗要杀死自己的妹妹呢?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在北方曾和柔福帝姬一起受到金人的凌辱,她害怕自己在北方被凌辱、被糟蹋的丑事被柔福帝姬说出来,宋高宗为了保全母亲的名声才不得不杀死柔福帝姬。

当然事情到底是怎样的?柔福帝姬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一切的真相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了。

诛杀功臣,开国皇帝做得对还是错

明王朝建立,经过十几年的精心治理,国家终于走上正轨,但太祖朱元璋并没有安下心来。他的多疑令他无法尽信江山能够稳守,时恐有谋臣造反,他相信只有皇权绝对独立,能够控制整个国家生杀之事,才能保证明王朝延续千秋万代。因此而成为牺牲品的明朝将相不在少数,其中宰相胡惟庸算是最大的牺牲品。

朱元璋为何大张旗鼓地制造胡惟庸案,至今都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够解开它的真相,很多事情都是后人的分析与猜测。

关于胡惟庸获罪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胡惟庸位高权重,心生他意,同倭寇与旧元余党勾结,意图弑君,结果事情败露;

另一种说法是胡惟庸引朱元璋来家里观看醴泉,这原本被认为是天赐的祥瑞之事,所以朱元璋欣然前往,结果在路上被一个宦官拦住,诉说胡惟庸谋反的阴谋。

这两种说法都疑点重重,但真实情况已无从考证。不过,胡惟庸谋反一事,确实让许多人受到牵连。开始是他的家人,被诛了三族,与同谋及告发者一并斩首。随后朱元璋借此“东风”,一举撤销中书省,不再设丞相。随后又追查了依附胡惟庸的官员和六部官属。结果,此案迁延十余年,大小官员被处死者多达三万余人,朝野震动。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道:自古以来,中国的皇权和相权是划分开的,即使两种权力的比重不同,相权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并不是皇帝一人专制。而朝政真正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则是在明清两代,始作俑者,就是这位明太祖朱元璋。他废止宰相一职,并严格规定子孙们永远不准再立宰相,殊不知世上的事情是没有永远的。从明朝中后期的发展来看,皇帝们总是滥用手里的权力,为所欲为,最终没能守住祖宗的这份基业,在朱元璋这里也许能够找到根由。

胡惟庸一案的血流成河,并没有让朱元璋放心,因为宰相虽然没有了,但还有很多劳苦功高的大臣,难保他们不会起异心,于是他又举起了屠刀。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蓝玉案起。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纵观中国历史,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总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处理得最为妥当,这是因为他气量恢宏;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自有其合理之处,而汉高祖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大杀开国功臣。其实两者也有区别,朱元璋身边的人都是他的同乡,和他出生入死,与他的交情非同一般。建立新朝之后如果让他们恪守君臣之礼,永不起异心,这是任何人都不敢保证的。因此,为了给以后的子孙扫清道路,他选择了斩草除根。

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大开杀戒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让他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说:“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思是说,我杀人就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这话说得倒也在理,朱标无可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