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场上的较量,玩的就是谋略(第13/14页)
最能体现康熙皇帝“勤俭”理念的是避暑山庄里的楠木殿。这座宫殿为纯楠木构成,天花板及门窗也使用楠木雕刻,顶部铺盖着灰瓦。楠木殿只是俗称,其实它所指的是避暑山庄正殿“淡泊敬诚殿”。诸葛亮《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句子,深得康熙帝心意。于是康熙帝就以“淡泊敬诚”为宫殿命名。所谓“淡泊”指寡欲清心,没有过多的奢求;“敬诚”指唯有在宁静的心态下才能修身养德,追求远大的目标。
除了受康熙帝的个人偏好影响,避暑山庄选择用灰色的屋顶,在美学角度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片宫殿地处山野,如果选择红墙黄瓦的设计,与天然野趣格格不入,选择灰色屋顶则要协调美观得多。
一些曾经参观过避暑山庄的游客感到疑惑不解,一座皇家行宫修建得如此朴素,为什么与行宫同时修建的、位于行宫东面、北面的外八庙却如此金碧辉煌?
这些宫殿拥有汉、蒙、藏不同风格,一个个恢宏壮丽,高大巍峨,装修规格甚至超过了皇宫。康熙帝舍不得给自己的行宫花钱,为什么舍得给这些寺庙涂上金漆、彩画,铺上琉璃瓦甚至金瓦?这要从清朝政府“尊崇黄教、绥服远藩”的政策说起。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各民族关系,认为“修好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他们希望宗教能成为维系各族关系的纽带,减少战乱,所以在当时有“修庙不修长城”之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金碧辉煌的寺庙矗立在朴素的避暑山庄旁,与之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照的原因。
为何顾命大臣常被新皇杀掉
所谓顾命大臣,就是皇帝在临终之前,亲自挑选任命、用来辅佐尚不能把持朝政的小皇子的臣子。这些人通常是那些德高望重、出类拔萃、忠心护主的高官。古代被挑选为顾命大臣的官员,领着先皇的遗命,代替小皇帝掌控朝政,在朝廷之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不是皇帝,但同样一言九鼎,甚至可以决定是否废除幼主。不过,凡事有利自有弊,顾命大臣的无限风光背后也同样伴随着巨大的危险。
以南朝宋武帝刘裕临终前托付的顾命大臣为例。刘裕在临终前任徐羡之、谢晦、傅亮等人为顾命大臣,嘱托他们辅佐少帝义符。刚开始的两年里,少帝年幼,几位顾命大臣还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指导,可以代为治理朝政。可是随着少帝逐渐长大,几位顾命大臣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小,于是几人联合废了少帝义符,随后立宋武帝第三个儿子义隆为宋文帝。第二年,这几位顾命大臣奉表归政,文帝亲政。第三年,亲政后的文帝就先后诛杀了这几位顾命大臣。
顾命大臣为什么要废掉先帝所立皇帝,去立一个新的皇帝?为什么被立的皇帝最终又要将把自己扶正的顾命大臣赶尽杀绝?像南朝这样的例子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其中有多种原因。
顾命大臣本为先帝选出的忠心为国的大臣,多德高望重,为人耿直。由于古代封建思想的灌输,多数少帝在小的时候因为是太子的缘故,很少有人敢管教他们不得当的行为,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他们无法无天的本性,小的时候他们不参政,这样的本性不会影响到国家利益,但随着年龄逐渐变大,其性格中的劣根性自然会影响到国家存亡。顾命大臣这时候出于对国家安危的考虑,就会废旧立新。另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顾命大臣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后,当小皇子长大要亲政时不想让出手中大权,于是就设计陷害幼帝,再重新立一位年龄小的傀儡皇帝,使自己得以继续把持朝政。
可是为什么被顾命大臣们册立的新皇帝往往都会反过来杀掉他们呢?
新立的皇帝虽然很感谢顾命大臣给了他们当一朝天子的机会,但是,旧帝被废或是被杀的场面在新帝心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新帝为了防止顾命大臣以同样手段对付自己,就先下手为强,杀了这些权臣,一来可以替曾经受制于顾命大臣的
所以,千百年来的顾命大臣虽然表面上看来风光无限,但背地里要承担的风险更胜。一句“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就贴切地概括了顾命大臣的命运,是悲惨还是风光,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