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权位之争,历代王朝的开场大戏(第5/14页)

李忱长大后,痴呆情况愈发严重。人们纷纷猜测,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间遭遇的一次惊吓有关。当时李忱入宫谒见太后,不料刚好撞上有人行刺。虽然此事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从此以后光王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于是皇族宗亲们认定,这个本来就呆头呆脑的人一定被吓傻了。此后无论大小场合,李忱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其实李忱不傻,他知道因为自己的出生背景注定不能称帝,唯有在乱世之中才有可能夺取政权。穆宗继位后庸庸碌碌,党派之争、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使得唐王朝统治岌岌可危。李忱装傻让宦官对他放松警惕,他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可以让他夺取政权的机会。

当唐武宗发觉出这位皇叔有问题时,想要置他于死地。可是就在这时,宦官仇公武救了他,并将他送出宫。

会昌六年,唐武宗病危,李忱就在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的簇拥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仇公武等人决定拥立李忱做一个傀儡皇帝,然后顺理成章地掌控朝政。但是当李忱开始着手处理政务时,仇公武就傻眼了。因为对他来说,傻子李忱忽然变得无比陌生,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言谈举止沉着有力,决断政务有条不紊,和从前简直判若两人。

直到此时,仇公武才恍然大悟,明白当年武宗为什么要把这个“傻子”皇叔置于死地,那是因为在他愚痴木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韬略。可惜仇公武明白得太晚了。

“金匮之盟”,杜太后难道有超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认为赵光义乃合法继位,因为他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宋史》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962),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的天下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赵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一千多年来,没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这一盟约就成了宋太祖坦荡无私的例证。直到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盟约内容提出了疑问。

21世纪40年代初,张荫麟曾作《宋太宗继统考实》,后收入《张荫麟先生文集》,认为“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全盘否定此事。除此之外,邓广铭、吴天墀、李裕民、顾吉辰、王瑞来等学者也持相似观点,或怀疑此事的真实性或断定“金匮之盟”实属赵普伪造。

其理由大致如张荫麟所言,建隆二年(961)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34岁,正值年轻力壮之时,赵光义才23岁,而太祖长子德昭也已经14岁。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没有短寿夭折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时,长子德昭也已30多岁,怎么会有幼主之说?杜太后凭什么猜测太祖早死、幼子继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辙呢?实在没有道理!如果确如杜太后所预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人们还可以推测,也许杜太后凭经验或灵感有超前的洞察力,尚可勉强解释。但是,太祖活到50多岁,并没有出现因自己早逝而使得幼子主政的局面。如果真有遗诏,太祖临终前应该命人打开金匮,就算是突然死亡,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为什么要等到太祖死后六年才由赵普揭露出来呢?即使公布遗诏,赵光义也应该把全文都公布出来,因为这是他合法继位的有力证据,但实际上却只说了一个大概的内容,而且内容还多有含糊之处。更何况,太祖并未遵守遗诏办事,传位给他的弟弟,而是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