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权位之争,历代王朝的开场大戏(第12/14页)

首先,折杀光绪帝在大臣面前的威严。慈禧指挥镇压了变法运动以后,多次组织大臣围攻、训斥光绪帝,为光绪帝罗织罪名。在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政变当天光绪帝被围攻和惨遭训斥的场面。

其次,大肆制造皇帝患病的声势。这让朝野上下极为震动,光绪帝四月份还在雷厉风行地主持变法,此间未曾听说身体不适,缘何慈禧在镇压变法的同时突然昭示天下:皇上已患有重病,连太医都不可医治。

第三,选择宗室近支之子立为大阿哥,为同治帝立嗣。要废黜在位的皇帝,就必然要确立一位新皇帝。

光绪帝患“重病”以及立溥仪为大阿哥的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慈禧企图废帝的阴谋也随之被人看穿。但两种势力的反对,使慈禧陷入被动的泥沼,也迫使慈禧终止废掉光绪的计划。

首先,国内工商界人士联名致电慈禧反对罢黜光绪。

慈禧决定“立端王载漪之子溥仪为大阿哥”的谕旨颁发以后,上海于次日下午获悉,将诏谕刊登在日报之上。于是上海一时人声鼎沸,上海的电报总办经元善联合上海绅商市民1200余人,立志谏阻慈禧废黜光绪帝的企图与行为,力求保皇。经元善之举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响应,因此,给慈禧施加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其次,各在华列强反对强烈。

变法失败以后,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迅速壮大势力,全面控制了朝局。出于维护在华利益的需要,在华列强认为,支持光绪帝建立一个较为开明的政府对自己在华利益更为有利。于是,当获悉光绪帝“患重病”的消息后,他们一再要求觐见光绪帝,力图摸清光绪帝病情的真伪。在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四这天,一位名叫多德福的法国使馆医生,提着自己的药箱,走进了紫禁城皇宫大门,此行非比寻常,他不仅仅以西方医学之代表的身份来为清廷皇帝检查身体,更代表了在华列强对当时的清廷应由谁来主政的意愿。不过,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合常理,史无前例的。没有史料记载慈禧为什么会同意西医来给光绪帝诊病,但多半是出自于她对列强在华势力的无奈。

多德福诊病的结果是光绪帝病情无大碍,唯患血虚之病。

自此,慈禧感受到了列强的强硬态度,不能不有所顾忌。于是,暂且收敛了废帝活动。

能干的奕䜣,无为的咸丰

道光帝在69岁时,肺病加重,御医们无力回天。公元1850年2月25日的中午,道光帝逝世于圆明园的慎德堂,这位一辈子碌碌无为的皇帝终于寿终正寝了。《清史稿》称“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丧哀毁,三十年正月崩”。

既然皇帝死了,那么就要有新接任的君主,其实道光皇帝早在五年前就做出了这个决定,按照清朝当时秘密立储的方法,新接任的君主早就尘埃落定了。道光帝死前的六个小时,他有气无力地宣布了大清国下一任君主的人选。

当时,在慎德堂内,灯火辉煌,所有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近支亲贵、皇子皇孙们都守在道光皇帝身边,等待着最后谜底的揭晓。太监捧来了长宽厚为32×16.7×8.7厘米的谲匣,这是一个楠木匣子,里面放着的正是关于继承皇位人选的文件。

这个匣子上没有上锁,只是贴着一个封条,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这是道光亲手封上的,如今,这个匣子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撕掉封条,将封藏的秘密展露出来。

盒子里有两道用朱笔写成的十分简练的密旨,咸丰帝拿起其中一道注着满文的密旨宣读:“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而后他又宣读了第二道旨意:“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奕䜣是个有作为的皇子。他重用湘淮军阀,引进西洋长技,曾使得清王朝出现过短暂的“同光中兴”。这样一个皇子,却最终没能成为皇太子,原因何在,耐人寻味。在立储之事上,道光皇帝也是十分为难的。他一共有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都有可能继承大统。

但如果从年龄、样貌、德智体美等种种方面考虑,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䜣两个人能够胜任。二人均为庶出,在年龄上仅差一岁,同在一起读书习武,而且聪明的奕䜣更加受到道光的宠爱,但为什么最终奕䜣却没有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对此,史料有一段隐晦的记载: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阅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䜣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