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谁都会有那么一天,人生终点站(第4/7页)

宋朝官方不仅对火葬采取宽松态度,甚至皇室也有火葬的记录。《华阳集》记载,嘉祐八年,年仅四岁的皇侄孙赵士弇夭折,“火而寓骨于都城之西大慈佛祠”。连皇室成员都有施行火葬的,可见佛教丧葬观念已深入人心,它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二、身后事的儒佛之争

宋朝火葬的盛行,给当时及后世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最主要的是使传统、繁琐的儒家丧葬礼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改变了宋朝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

在丧葬观念上,儒家以“入土为安”的厚葬方式为宗旨,认为先人的发肤不可破坏,否则就是后辈的不孝之举。儒家的这种丧葬观,在宋朝以前一直左右着中国古代丧葬民俗的导向。到了宋朝,佛教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佛教火葬方式便与儒家土葬方式产生了文化上的极大冲突。

这种冲突的典型表现是,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对火葬的盛行深感悲痛愤怒,指责火葬为破坏风化、大逆不道之举。他们一方面要求官方采取措施严格禁止火葬,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改变这一局面。程颐说:“吾家治丧不用浮屠。”浮屠就是佛家的火葬之法。朱熹、吕祖谦都态度鲜明地反对火葬,教育弟子不能循俗“用僧道火化”。但在当时,持这种明确反对态度的比例并不多,士大夫们的痛斥实际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抵不住火葬之风的日渐盛行。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倡导土葬,其目的就是通过儒家倡导的贵贱有别的丧葬礼制来维持等级制度,实现长治久安。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巅峰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富裕商人。儒家等级森严的丧葬礼制,使富而不贵的人家想在丧葬上铺张、风光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佛教的火葬却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只要丧家有钱,不仅可以在火葬仪式上大大方方地讲求排场而不会背上奢侈的罪名,而且还可以博得“孝”的美名,扬名于世。于是,用盛大的佛教斋会、水陆道场来表白“孝心”,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流风习俗。

宋朝火葬的盛行,也开创了元明清三代的火葬风气,并使它最终成为中国民族传统葬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以后,火葬虽然受到了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的严厉禁止,使它不能在宋朝的基础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而广泛普及于整个社会,但这种省钱、省时、省地的丧葬方式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咱们可以暂且不管儒家和佛教的丧葬观念之争,仅仅从科学与文明的角度,咱们也知道,宋朝在中国古代丧葬文明上,开拓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局面。

第3章 礼节,皇帝都得照办|吊慰

一、吊慰,论情感更遵礼制

人生难免面对生离死别。在宋朝,您肯定也会结识不少朋友,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自然都有,很难说不会有一位朋友不幸离开人世。您除了难过哀伤之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吊慰。

吊慰,俗称“吊丧”,又称“吊唁”,是指死者的亲朋好友获悉死讯后,前往死者家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即所谓“吊,问终也”“唁,吊生也”。

宋朝的上层社会,对吊唁礼仪规定的非常严格,即使是皇帝,也得照办无误。

如果死者为高官贵族,或功勋卓著,或与皇帝有故旧,皇帝就会亲临祭奠,时称“车驾临奠”。车驾临奠的时间一般在得知讣告的当日或次日。宰相、枢密、宣徽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驸马都尉薨,都会享受车驾临奠的待遇。比如鲁国公曾公亮卒后,宋神宗就曾亲临祭奠。

若死者身份特别尊贵,皇帝会携皇后、皇太后等一同前往。马军副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观察留后曹琮丧礼中,宋仁宗携皇后前往吊唁。司马光的丧礼中,宋哲宗则携太皇太后亲临祭奠。

车驾临奠的具体礼仪是:孝子出门迎接,远远看到皇帝车驾就要哭;然后请皇帝进门,女眷在中门之内哭;皇帝进门后在柩前面向西哭,御药酹酒奠祭。

按照礼制,有的品官本应享受车驾临奠礼遇,但其去世时皇帝因故不能亲临祭奠,则会派遣专人临奠吊祭。彰德节度使、兼侍中王贻永去世时,宋仁宗病体初愈不能亲临,便下诏命令“二府、宗室往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