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3/5页)
一开始,朱瞻基是想让张辅镇守交趾的,那里屡次反叛,让大明耗费巨资,十数万大军深陷泥潭。
但是,当大明各军装备了火枪,拿着大刀,木棒跟大明作对的陈氏,就再也不能依靠地利跟大明作对了。
就在去年的秋季,黔国公沐晟,与胞弟沐昂,指挥使方政率一共统率七万大军,分别从云南,广西,交趾三路出击,彻底清除了中南半岛的反叛势力。
如今的中南半岛,只剩下了勃固(缅甸),大城王朝(泰国)两个独立势力。其他的南掌,占城等国,都直接归附大明。
中南半岛既然已经平定,让张辅再镇守交趾那里就有些不合适了。
毕竟那里紧靠大明,而朱瞻基与朱棣已经定下了大明周边不封建的基本策略。
朱瞻基笑着说道:“孙儿已经与英国公就此事聊过,孙儿有意将张家封到榜葛刺东北的山南地区,而英国公也已经接受。”
榜葛刺就是后世的孟加拉国,他们以北,就是后世的印度阿萨姆,曼尼普尔等国。
那片区域与缅甸之间隔着那加山脉,当地瘴气横行,交通不便。
缅甸在朱瞻基的计划里,也是要收服的,变成大明的南疆。那里的矿产资源,物产都非常丰富。
以后的沐家,就准备迁封到那里去。
但是对印度区域,朱瞻基也不想放过,他的心愿可是要把喜马拉雅山脉变成大明的内部山脉。
而要执行这个计划,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印度次大陆有一个立足点,还不能是在南部海边。
所以,再也没有比阿萨姆更合适的地方了,而且,占据了这里,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阿萨姆一带,是除了中国以外,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
这里变成了大明的疆域,以后大部分的茶叶都是大明出产。
其他国家,最多也就是能出产一些廉价茶叶了。
朱棣只是回想了一下,就知道了朱瞻基说的是哪里。他都点了点头说道:“很好,看得出来你是经过深思熟虑了。”
朱棣的视线被街边的一排三层门面吸引住了,这些建筑充满了古风古色,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是用水泥建造的。
这样的房子高大明亮,比原本的土木建筑要大气的多。
朱棣笑道:“现在应天府,变的我都有些认不出来了。”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有时间可以到处看看,应天府会越变越整洁,越变越好看的。”
这个时候,他们看到骑马的朱高煦有些好奇地停在了一家店铺门口,仔细打量这新建的房子,还有明亮的玻璃窗户。
大明最近几年,除了水泥厂,建设最多的就是玻璃厂了。
平板玻璃的制造并不困难,难的是制造大块的平板玻璃。
在懂得了烧制石英砂,硼砂等能烧制玻璃之后,凡是这些矿石的产区,几乎都会建设一个这样的玻璃厂。
这主要是玻璃难以运输,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能节约大量成本。
玻璃的售价因此大幅度降低,玻璃镜子也取代了一般的铜镜。
朱瞻基已经在组织第二批去欧洲的商队,在欧洲驻守了三年多的士兵们,也该换防回来了。
这个时代绝对不会出现一块玻璃镜子能卖十五万金法郎天价这样的事,那些威尼斯商人,也不可能凭借玻璃赚取大量的利润。
看到朱高煦的身影,朱棣看了看朱瞻基说道:“待功臣都如此优容,你也不要再为难你二叔了。”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皇爷爷还不了解我吗?心胸狭窄,似乎用不到我的身上。”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我已经准备恢复他的王爵,并且派六千人随他一同去征服西洲。”
对朱高煦这几年的所作所为,朱瞻基非常清楚,他有心到非洲发展,朱瞻基只会支持,绝不会拖后腿。
抑制黑人的数量,让他们永远只能生活在非洲那个小角落里,将会是后面主要的战略之一。
有朱高煦这个喜欢打仗的叔叔去做这件事,朱瞻基会大力支持的。
见朱瞻基情感真挚,不似作伪,朱棣的心情显然更好了。他对朱高煦这个儿子一直都有些愧疚,让他去西洲为王,也算对得起他,如今不用再继续愧疚下去了。
年纪越大,他对亲情方面,看的也就越重。
从朱高煦想到大儿子朱高炽,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问道:“你父离世之时,可曾有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