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设(第3/5页)

但是如今的大明比后世优越的是,只要海外疆域能源源不断地回流资源,只要大明的科技水平一直保持领先。

最少一两百年以内,大明产生的虹吸效应,能滋润整个大明。

所以,朱瞻基最后还是决定,哪怕朝廷不赚一两银子,也要先把应天府的百姓住房,进行统一解决。

首先是临街门面,要全部建成前店后住的三层建筑,这样的建筑,现在不需要考虑上下水,但是却能够解决应天府的拥挤问题。

其次是街坊,这个先由富裕的街坊开始改建,房屋统一采用两层或者三层的新中式风格,减少占地面积。

而节省出来的土地,所建设的房子,则可以高价卖出去,弥补朝廷的损失。

另外,朱瞻基要求工部积极研究上下水设备的改进,争取以后在每一个街坊建设一座水塔,供应整个街坊的日常用水。

在这项技术突破以后,就能建设五六层的单元楼,大大提高应天府的土地利用率。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将房屋变成商品,如果将房子变成了商品,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就大乱。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房子变成身份等级,并且让人一眼就能区分开来。

如今的大明,有皇室,宗室,勋贵,官员,士子,百姓(商户,农户等),现在还多了海外学子,使节,雇佣。

除了服饰,房子同样要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准。

朱瞻基一边要求工部和礼部对各种规制的建筑进行标准划分,一边发布命令,在整个大明境内,对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叫停了各种新房建设。

每个不同的地区,都应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要求实用与坚固,能够长久保存。

在后世,城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国内的很多地区,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东部还是西部,房子都几乎一模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新鲜感。

这一点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省了一些心思,但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模样,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与特征,那么过个几百年,全国的旅游业发展,将会远比后世更加火爆。

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的下水道建设,首先要提上议程,建设一座城市,首先不是要建设的多漂亮,而是要具备强大的功能。

不能一下雨就淹成河,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又开始缺水。

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不管是绿化,排水,垃圾处理,水电供应,道路建设,都应该预留下充足的空间。

应天府应该称为一个样板,成为整个大明的样板,让其他地方的城市,都初步具备后世的城市功能。

就以道路来说,原本的大明只有马车,牛车,道路狭窄。

朱瞻基想要在应天府建设城市火车,许多建筑就要拆除。

以后要是有了汽车,现在的道路就更加不行了。

所以,应天府的城市改造,就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预留下汽车道,有轨火车道。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城墙的限制。

古代的城市狭小,拥挤,是因为城墙的限制。城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炸药已经发明出来,新式火枪已经发明出来,战争的威力扩大了许多之后,城墙的作用还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没有!

在时间进入最炎热的七月的时候,朱瞻基在七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提出了今后的大明,取消城墙的建设的可能性。

这一提议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城墙是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心里的安全依靠,也是这些大臣们心里的依靠。

不要城墙,这跟把自己脱光了面对对方的大刀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服这些大臣,朱瞻基携带文武百官来到了应天府外城正东的麒麟门。

麒麟门因位于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墓道的两只石麒麟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

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到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到8米。

这座城门因如今的朱高炽住在温泉别院,加上江南一带民众进京,大多经过这里,所以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因为人流,车流太大,城门当初的建设有些狭小,所以准备拆除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