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条克概述以及尤里安的作为(362 A.D.)(第2/2页)

尤里安身为苏格拉底的信徒,在遭到民众羞辱时只会深受震撼,虽然位居皇帝之尊,掌握绝对的权力,但是他过于敏感,不会采用报复来满足自己受到伤害的情感。如果尤里安是一个暴君,就会采取报复的手段,让安条克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失去法律的保护。毫无抵抗能力的叙利亚人,到时只有屈服在忠诚的高卢军团贪财好色和残酷暴虐的淫威之下。皇帝也可以用一项温和的判决剥夺东部首府的地位和特权,廷臣甚至臣民都会赞许这公正的行为,这能够保持国家元首的尊严。[126]但是尤里安并没有滥用国家的权力,为个人受到的委屈进行报复,而是用一种无害于人的方式,为自己讨回公道,有这种能力的君王少之又少。他受到讽刺诗和诽谤图书的侮辱,于是就写了一篇名叫《厌胡者》的文章加以反击,用自嘲的口气承认犯了错误,然后对安条克优柔阴险和虚伪矫情的言行举止大加挞伐。皇室的答复正式公布在宫殿的大门前,《厌胡者》这篇作品仍旧是尤里安展现气愤、智慧、仁慈和鲁莽的独一无二的纪念物。虽然他装出笑容表示无所谓,但其实内心还是耿耿于怀,[127]就指派了一位格调与安条克臣民差不多的总督,用这种蔑视的态度总算出了一口气。皇帝甚至拒绝留在忘恩负义的城市,于是他宣布,下个冬天要在西利西亚的塔尔苏斯度过。

在尤里安看来,安条克只要有这样一位市民,凭着他的才智和德行,就可以弥补整个城市所有的过错和邪恶。诡辩家利巴尼乌斯(314—390 A.D.)生于东部的首府,在尼西亚、尼科米底亚、君士坦丁堡、雅典教授修辞学和演讲术,到了晚年才留在安条克。希腊青年在他的学塾孜孜不倦地求知,经常有80多个门徒在他身边,赞许他是举世无匹的大师。他的敌手却满怀嫉妒和猜忌的心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对他进行迫害,大家异口同声认定他危言耸听,而且虚有其表。尤里安的老师曾经要尤里安做出保证,绝不前往他们对手的讲座听课。这种做法很轻率,但可以看出利巴尼乌斯受到重视的程度。皇室的年轻人受到劝阻更被激发了好奇心,私下找到这位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诡辩家所写的作品,深入研读并且模仿他的风格,逐渐超越了他门下最勤奋的弟子。等到尤里安登基以后,他宣称急着想与叙利亚的诡辩家见面,并且要酬谢他为人师表的风范。在这个世风日下的时代里,只有利巴尼乌斯保持着希腊最纯粹的艺术观、人生观和宗教观。皇帝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因为敬爱的大师表现出的孤傲的气质,而更加肯定和推崇他。利巴尼乌斯不像一般人那样趋炎附势,急不可待地赶往君士坦丁堡的宫殿,而是心平气和地期盼皇帝能够前往安条克,这样可以免除宫廷那种冷淡而虚假的印象以及每次觐见君王都要进行的正式的礼仪。利巴尼乌斯的这种做法给君王上了很重要的一课,君王可以要求臣民服从,但是对待朋友态度就要诚恳。

每个时代的诡辩家都会用藐视的眼光或是装出这种模样,来看待因出身和机运所形成的个体的偶然差异,[128]却对于心灵的良好素质保持尊敬,主要原因是他们具有这种天赋能力。尤里安不理睬贪污腐败的宫廷的喝彩声,那是登基称帝的装饰品。但是有位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却拒绝了他的恩惠,表现出对他个人的喜爱、对他声誉的钦佩以及对他令名的保护,所以尤里安对利巴尼乌斯的赞誉、训诫、自由和羡慕,感到心悦诚服。利巴尼乌斯有长篇大论的作品仍旧存留在世,大多数是这位演说家的老生常谈,在那里咬文嚼字,言之无物,是隐居学者的创作。他不理会当代人的信念,内心完全沉溺在特洛伊战争和雅典的共和政治中。然而安条克的诡辩家有时也会从幻想的高处屈身,写出包罗万象而又文辞典雅的书信。[129]他赞扬当代人物的丰功伟业,勇敢指责公众和私人生活的滥权,为尤里安和狄奥多西的气愤用事找出理由,用出众的口才为安条克辩护。在年纪衰老时,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毁于一旦,这种不幸极为普遍。[130]但特别的是,利巴尼乌斯将才智奉献给宗教和学术,但是在这些宗教及学术都消失后,他还活在世上,这是他最大的憾事。尤里安的这个友人冷眼旁观基督教胜利,气愤填膺,他的偏见使他觉得世界的前途变得一片黑暗,对天国的光荣和幸福不再抱有任何指望。